编者的话
瑞雪飘京城,北国春来早。2月24日,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主席吉狄马加向媒体记者对前两届诗歌节作了简要回顾,重点介绍了2011年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有关情况。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提前了解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盛况,本刊特刊登吉狄马加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大家对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热情关注!正是由于来自各界持续不断的有力支持,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才能够越办越好。
现在,我将对前两届诗歌节作简要回顾,然后重点介绍2011年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有关情况。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传播了一种文化力量的自信和震撼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创办于2007年。2007年8月9日,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余位杰出的当代诗人,在中国西部高原的青海湖畔,联名向世界发布了《青海湖诗歌宣言》。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从此诞生。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圣洁山水为地理坐标,以博大厚重的东方文明为底蕴,以国际多元文化共存与交流为语境,以绚丽的诗歌艺术为旗帜,所以它一开始就给这个世界送去了一个惊奇,送去了一份诱惑,也传播了一种文化力量的自信和震撼。
2009年8月,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如期举行。参加本届诗歌节的有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位著名诗人,更具有代表性,诗人的文化背景更加多样,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为广泛,诗人们的声望和成就进一步提高了诗歌节的品质和地位。不仅国家和人员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超过上届,也成为迄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诗歌节。
在青海湖边发表《青海湖诗歌宣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思维的尝试,在国际上产生的反响是巨大的,被评为文化名人重大文化创意之一,从而增强了青海湖品牌的对外文化概念和文化影响力。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把诗歌艺术放在人类文化与历史传承、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中进行思考和探讨,体现了人类多元文化的诗意共存与诗意共享。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更加关注诗与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关系,把关于诗的思考引向深远的意境。中外诗人和媒体一致认为,两届诗歌节都实现了它们的主题目标。
在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首次评选颁发了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这是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最高荣誉。评奖委员会将此奖项授予了阿根廷著名诗人胡安·赫尔曼。第二届诗歌节还举行了青海湖诗歌纪念墙揭幕仪式。这是世界上第一座诗歌纪念墙,它以高原文化传统中最为神圣的嘛呢石经墙的形式在地球之巅耸立与延伸,将历史上伟大的中外诗人头像、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获奖诗人肖像、《青海湖诗歌宣言》、诗人签名,以汉、英、藏三种文字镌刻在岩石上;获奖者的名字和简介还用他们的母语刻在这里。这座诗歌纪念墙将持续记录青海湖诗歌节和当代世界诗坛的重大事件,因此它是一座动态的、不断生长的诗歌纪念碑。这是诗的长城。
每届诗歌节前后,我们都编选与会诗人的代表作品集和诗歌节期间新作作品集。这是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又一重要成果。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舞台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国内外媒体的大力推动下,经过组织者和中外诗人的共同努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健康成长,其规模快速壮大、品位快速提升、影响力快速扩展,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当代重大国际诗歌节之一,已经成为在中国和东方文化基础上,为世界创建的一个圣洁的文化舞台。而这个舞台,就在高耸于地球之巅的青藏高原。这是中国文化开放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成果,成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显示综合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象征。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创意,立足于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思考。目前世界上几个重要的国际诗歌节几乎都在欧美,而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作为一个立于世界诗歌艺术史并且影响世界文化的国度,创办一个具有世界地位和国际品质的现代诗歌节,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需要,更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拥有神奇的自然造化、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充满魅力的人类生活,这是诗歌的基础,也是诗歌的生命之源。青海是人类最为宏大的、而且仍然是活形态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的诞生地和传播地。可以说,青海就是一部辉煌的诗篇,这诗篇,用中国的语言、东方的韵律,讲述人类与自然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理由和目的,它取得了成功。通过这个平台,诗歌再次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对话的语言。
作为一个刚刚创立几年就被普遍认同的国际性文化品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以它特殊的地域载体、新颖的时代创意和深刻的诗歌文化内涵,毫无愧色地载入当代国际诗歌和中国文化发展史册,已经成为继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之后,又一重大国际诗歌节。在举办第二届之后,它已经被一些媒体和诗人评价为当今最重要的国际诗歌节之一。
我认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根本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它在这个多种利益冲突的世界举起了又一面文化神圣的旗帜;第二,它为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和价值的平台;第三,它为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对话开辟了一条道路;第四,它为人类在物质时代的诗意生存树立了信心;第五,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诗歌历史中树立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对于青海,基于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广泛影响,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对外宣传青海、展示青海社会文化活力、树立青海形象的成功品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被正式写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这个指导青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纲领性文件中获得了确定地位。
2011年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将更加成熟
青海省政府决定,举办2011年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本届诗歌节将于2011年8月7日至12日在青海举办。
已经确定邀请世界6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两百多位当代著名诗人,赴青海参加本届诗歌节的相关活动。地域、文化、语言、种族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更加广泛。目前邀请函全部发出,许多国家的著名诗人都纷纷表达了他们的热情和谢意。届时,将有两百多位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参加这一盛会。
本届诗歌节将以“国际交流背景下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为主题,探讨全球化背景中诗歌艺术的共性和语言文化的民族差异性,以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的精神,更好地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本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主办;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省旅游局、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青海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承办。
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继续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1.开幕式暨高峰文化论坛
8月7日举行开幕式;以“国际交流背景下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为主题,举办高峰文化论坛。高峰论坛代表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文化品质和学术水平,届时将有不同国家的著名翻译家、学者和诗人发表演说。
2.第二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
本届诗歌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为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获得者颁奖。通过评奖委员会多轮严密推荐、筛选和投票,最后评选出了本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获得者。诗歌节期间,组委会将在青海湖畔举行青海湖诗歌广场揭幕仪式,然后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获奖者本人到现场领奖。同时,将举办“生命源头的颂歌”交响音乐会,以示祝贺。
3.采风创作活动
让诗人领略青海的自然和人文风采,激发创作热情,诗歌节期间将精心选择地域和路线,组织中外诗人进行采风创作,优秀作品将在此后经过编辑和翻译出版诗集。
4.诗歌朗诵会
为充分抒发诗人的情感,交流诗歌艺术,将在不同地点组织多场不同形式的诗歌朗诵会,广泛进行交流对话,让诗人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5.音乐诗歌演唱会
8月11日,在西宁举办“献给地球的诗篇”大型音乐诗歌演唱会。届时,邀请国内著名的朗诵艺术家、表演艺术家,与青海省文艺工作者同台献艺。包括诗歌朗诵和歌曲、音乐、舞蹈等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是对人类激情、梦想、创造力和想像力的赞美与褒奖。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或者一个象征,它更是一个当代世界文化相互理解和对话的方式,成为多种文明沟通交流、兼容并蓄、多元繁荣的典范,是对人类激情、梦想、创造力和想像力的赞美与褒奖。
本届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由13位文学诗歌界专家组成,其中6名中国专家,5名外国专家,他们都是具有代表性、公信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学者。他们分别来自中国、波兰、法国、叙利亚、阿根廷和美国。
本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候选人,共有9名中外诗人入选,他们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立陶宛、法国、波兰、日本、墨西哥和中国台湾的当代著名诗人。
经过评委们几个月的研究商讨,通过最终投票,已经评出了2011年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得主,他就是立陶宛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托马斯·温茨洛瓦。温茨洛瓦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学者和教授,同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思想深刻的时代诗人。评委会给他的获奖理由是:他的诗充满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冬日意象,却给每个孤寂的心灵送去了温暖;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但是他极具人性光辉的诗篇,却是他的祖国永远不可分割的部分。鉴于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对当代诗歌作出的杰出贡献,特授予他2011年度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奖国际诗歌奖。托马斯·温茨洛瓦的中文诗集,目前正由国内著名翻译家翻译,近期将出版发行。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一个国际诗人的盛会,是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在世人关注和赞美的目光中,它已经成为升起在世界文化时空的一颗耀眼之星。我相信,同前两届一样,2011年第三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将获得圆满成功,因为不论诗人们来自什么地方、使用什么语言、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情趣、立足什么样的文化根基,他们必将会在此履行《宣言》中的神圣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文/吉狄马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