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全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规划的重大战略决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一五”易地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贫困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十一五”期间,我省易地扶贫实现了新突破,5年来共投资易地扶贫资金2.38亿元,实施异地扶贫项目116个,搬迁安置贫困户10816户、47354人。这些搬迁户以前全部居住在高寒干旱山区,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生存状况恶劣。通过实施搬迁,使项目村实现了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有硬化道路、有卫生室、有广播电视的“八有”目标。
搬迁户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扶贫,许多农牧民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偏远山区搬到小城镇、国道边,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搬迁的贫困户从过去的土坯房,住进了既环保、又抗震保暖的新房,人均住房面积平均达到15—20平方米。项目村实施了“四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厕、改厨、建社区、建沼气池、建庭园),搬迁户远离了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搬迁群众实现了生活能源清洁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居住环境优美化。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小型搬迁安置移民53户,通过统一建设,建起了一座漂亮的扶贫搬迁一条街,社区功能齐全,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房屋,凸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家家都有沼气池,户户通了自来水,80%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经济收入大幅上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变了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接受新事物的平台。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善,信息交流加快,搬迁户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经济收入成倍增长。乐都县洪水镇马家岭村,水电路不通,十年九旱,广种薄收。 2008年实施易地扶贫,整村搬迁到洪水坪。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55岁以下的男女全部外出打工,户均一年净收入达到2—3万元,比原居住地收入翻了十几倍。易地搬迁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并通过后续产业的发展,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十一五”易地扶贫采取的主要措施
科学规划,合理安置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前提。“十一五”期间,首先对搬迁的贫困区域分为三类:一是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的东部干旱山区;二是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投资大,见效慢的青南牧区;三是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危害农牧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特殊地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因村制宜进行安置,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政府主导,农户自主选择的分散安置方式;二是投亲靠友的异地安置方式;三是统筹规划,集中统一安置的方式。
严把“四关”是做好易地搬迁工作重要举措。一是严把搬迁对象确定关,每上一个项目,首先召开村民委员会大会进行宣传动员,让群众自愿报名,由村两委确定搬迁对象,并进行公示,然后上报乡镇审核后再公示,上报县扶贫局和发改委;二是加强监督关,财政、审计、监察机关参与工程的招标、施工,竣工验收。三是严把质量关,工程一开始就跟踪检查,工程结束项目县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自验,然后报省扶贫开发局。省扶贫开发局组织水利厅、交通厅、建设厅、电力公司、农林牧的相关专家按项目批复逐项进行省级验收;四是验收中特意安排搬迁群众对后续产业发展,增收渠道作为专项验收。
“十二五”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十二五”期间易地搬迁扶贫必须做到:易地搬迁必须与新农村、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必须与劳动力培训、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高起点、高标准一次投入一次到位,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必须与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补助、游牧民定居点建设结合起来。
2、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和完善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项目乡镇重点抓、项目村直接抓的工作机制。为确保易地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2011年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扶贫开发考核范围。
3、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方位加大易地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动员项目村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
4、统筹分步实施规划。“十二五”期间,各地要按照易地扶贫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选择上,突出最需要、最困难、最急需搬迁的贫困群众。在项目的实施上,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方民族特色,把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作为首要选项;引导搬迁群众向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交通便利、距城镇较近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和中心村集聚;在安置工程建设上与水电路、文教卫综合配套建设同步发展,使搬迁群众产业结构有调整,生产生活方式有转变,增收渠道有拓宽。
5、创新易地搬迁模式。一是在总结以往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就地就近搬迁安置、自主异地搬迁安置、集中搬迁安置,插花式搬迁安置和到城镇安置等多种模式;二是集中搬迁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土地流转、合作经营、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等政策,切实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6、强化项目科学管理。严格执行《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继续完善易地扶贫选择论证、审批、公示、实施、验收、移交、后续服务等工作,切实落实项目负责制。(作者:孙世成 陈志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