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2010“青海商品大集”在北京很红火。不仅青海的名特优产品深受北京市民青睐,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人也让他们感动。过去的5天里,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光顾大集,每天的销售额都在几十万元。本报记者 蔡文斌 摄
2010北京“青海商品大集”开市几天来,每天的销售额都在几十万元,青海特色产品深受北京市民青睐。用青海省商务厅工作人员的话说,好的销售业绩来源于青海商品优良的品质。
在大集现场,我们看到,所有参会企业展销的产品都产自青海本地。“都是青海的名优特新产品。”省商务厅副厅长李志刚说。
李志刚所说的特色,就是展销产品具有的绿色、有机和生态特色。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这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青稞原料和天然地下矿泉水,造就了中国青稞酒的发源地和互助青稞酒的优良品质。
我省现存栏牦牛近五百万头,约占全国总数的40%。以半野味优质的藏牦牛肉为原料,采用民族传统工艺和现代科研成果,经过精深加工,精制而成的系列藏牦牛肉产品是纯天然、纯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11月2日,北京市民才凤伟特意从中关村赶到金源燕莎的“青海商品大集”。青海枸杞、沙棘原果产品,枸杞酒、沙棘酒制品,还有酸奶、辣椒酱、牦牛肉干,他的包里满满当当都是青海商品。他说:“早就知道青海的产品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就需要这些绿色产品。” (作者:蔡文斌)
“青海之窗”将扎根京城
本次北京“青海商品大集”将于本月7日结束。而另一个永不落幕的“青海商品大集”将扎根北京丰台区方庄,这就是“青海之窗”。
相对于过去企业到国内外自主开拓市场或是其他形式的短期推介模式,“青海之窗”有其独特优势,即能够高效、集中、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青海之窗”为他们提供了规范、可靠的购物环境和质优、放心的品牌产品;对于企业来说,“青海之窗”规模化、集中化的宣传和推介,解决了企业单打独斗,影响力小、开拓市场费用大的劣势,减少了投资的盲目性;对于政府,则可以借助“青海之窗”这个平台和渠道,全面、丰富、立体地展示“大美青海”和其独特的新产品,提高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个集展示、销售和推介为一体的永久“青海商品大集”在北京扎下了根,给了青海商品一个主动融入北京市场的根据地。它的运营和发展,在加深青海和北京两省市交流合作,让青海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不断丰富发展新内涵,拓展发展新空间,在集聚发展新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阵地作用。
目前,“青海之窗”已与沃尔玛、物美、赛特等四百余家卖场签订青海名优产品进店协议,并已实现批量销售。
青海“赶集”人的精神感动京城
从10月29日北京“青海商品大集”开市到11月2日,在过去的5天里,除了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和销售商,青海商品大集的“集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气氛,那就是青海企业的自信,每一个来到北京的青海人的自信。这种自信感染了每一个来到会场的人,同时也鼓舞了青海人自己。这种开放融入的姿态,更加增强了青海人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
很多青海企业的员工是第一次来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还没有开集的时候,大家心里多少对10天的大集有些疑虑。“我们的产品有很多优点,但来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
然而,大集火爆的场面,彻底冲散了大家的这种顾虑。青海三江雪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马清秀骄傲地“抱怨”:“这两天,光从地下仓库提货就把人累坏了,但看到产品销售如此火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北京“青海商品大集”现场,许多北京市民都被青海“赶集”人感动。“你们从青海为我们送来这么好的产品,真是太感谢了!”“青海产品了不起,青海人更是了不起!”……许多北京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