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委共同推进的综合示范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海南州发展生态畜牧业已经由地方行为上升为国家建设行为。
东方风来满眼春,此举对海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无论怎么估价也不过分。同时,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题目出来了,如何做好这篇“国”字号大文章呢?
新使命:“忽如一夜春风来”
当您经过日月山,看见一片广袤的草原,就是位居青海湖之南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境地了!
如今,这块土地以不同凡响的声音进行着一场革命:2007年12月,省政府批准海南州为省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2009年10月,国家科技部等17个部委批准海南州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涉及海南州三县12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牧企业,总面积1488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1.84万人。今年7月,省政府正式批复《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规划》,并指出,“要将海南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原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基地,成为高寒牧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示范区,成为三江源乃至西部地区以生态畜牧业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全面促进全州牧业和牧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无疑,这标志着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海南州以畜牧业为支柱。在所属五个县的424个村、4.45万平方公里国土和45万人口中,畜牧业的比例都占到绝大多数。全州拥有500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500万头牲畜,为青海省草原畜牧业第一大州,全省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重要的是,海南州地处素有“中华水塔”、“生态屏障”之称的三江源区,境内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有“青藏高原加湿器”之称的青海湖,在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海南州成为国家试验区,具有了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变白纸为宏图并进而成为现实的前提,是转变传统高原高寒草甸畜牧业发展模式的一次严峻挑战,试验区的特点与要求必须截然不同。
“试验区“的特点与要求,重点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把海南州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的实施步骤;形成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群。
总体目标实施分两步走:2011年至2015年为建设重点期,全区逐步建立高效、安全的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高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草场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健全,核心技术成熟,体制机制完善,畜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区内农牧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带动全州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持续、民生改善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新机遇:“千树万树梨花开”
早在上个世纪,海南州就致力于寻找畜牧业的出路。近年来,当地政府更把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了核心战略和“立州之本”,确定了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思路和决心!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用“生态畜牧业”的方法,解决人草畜的尖锐矛盾。它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立草畜平衡机制,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条新路子,证明了现代畜牧业在海南的一次飞跃!
按照生态畜牧业的思想,必须要把草原上超载牲畜都减下来。
办法就是将草场、牲畜、饲草料等资源重组,搞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促使草场有序流转,恢复草地生产力。
就在这个过程中,畜牧业的剩余人口也向二三产业转移,多元化的收入富裕一方百姓,并且减轻草原的压力。
接下来,健全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草产业,开展舍饲养殖和良种繁育;发展绿色有机畜牧业;并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海南州把这个使命交给了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它通过股份制和联户经营,唱响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产方式组织化,保障措施一体化”的主旋律!
牧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在海南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了起来!
黄沙头就是其中生动的一例!这个几年前还沙丘乱窜、沙逼人退的地方,现在林草葱葱,风景怡人,成为大规模的游牧民定居中心。专业合作社在这里搞起了加工厂,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城镇景象!
如此的游牧民定居社区,全州已经建了35个,9400套定居房已经落成。而今,在各城镇和公路沿线的依山傍水处随处可见。
生态畜牧业所圆的梦还不止这些!水电路、通讯、畜棚、草饲料仓储、规模化人工草地、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商店、学校、医院,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正在全面建设。
集约化的养殖小区将达到1557个,形成150万头牲畜的养殖能力;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游牧民定居等工程,以及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更助推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目前,生态畜牧业重大科技专项已取得突破,创造出了青干草平均亩产517公斤、人工舍饲育肥3个月就增重10公斤的奇迹。科技有力地支撑了实验区的建设!
2011年,全州全力打造的共和县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及牛羊育肥示范区和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都步入了高起点和高标准建设!
全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40余家,可可西里牦牛肉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雪峰乳品也被评为全省优质产品……
就这样,海南正在把自己变成“世界牦牛之都”和“中国藏羊之府”的重要基地。
厚积薄发,也许这正是海南州为何在全国畜牧业大省中以看似微不足道的身影,却即将书写大手笔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蓝图:描绘“海南生态畜牧业锦绣画卷”
那么,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未来图画怎么描绘呢?
海南州委书记杜捷说:“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外引内联、绿色崛起”之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群众受益”的原则,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济,推进实验区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创新,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努力建成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在未来的十年里,海南实验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将投资137亿元。
可以想见,颇具规模和效益的一个藏系羊和牦牛繁殖基地,一个规模化饲草料生产基地,一个标准化的集约养殖基地,和一个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不久都将在海南州精彩现身!”
西安交大教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西北区域组组长孙海鹰多次考察海南州后指出,海南州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工程,更是一个民生工程、社会发展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伟大的生态建设系统工程。海南州实现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的结合,代表着我国在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此番掷地有声的话,令人鼓舞,给人期待。(作者:邵秀芳)
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zoom').style.fontSize=size+'p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