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科技攻克多年冻土、盐渍土和湿陷性黄土等筑路难关,利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公路建养成本,在不断向前延伸的国省干线公路上,大到先进筑路材料的应用,小到新能源照明系统的使用,无不凝聚着交通科技所释放的无穷力量。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受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质条件影响,公路施工难度大、养护病害多、运输条件艰苦。多年来,为有效解决交通建设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省交通厅把提高交通科技含量、推广交通科技成果作为推动交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加大投入进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筑养路技术科研攻关,并因地制宜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在多年冻土、盐渍土和湿陷性黄土等筑养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突破。据了解,自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该厅累计投入1.114亿元,先后承担了国家、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项目等86个科技项目,其中已有40多个课题通过了验收,有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与此同时,一些科技成果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仅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如《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置技术、材料及工艺的研究》等成果,推广应用到我省1200多公里的盐渍土地区公路,为治理该地区公路病害,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提高运输效率提供了可靠保证。《客运汽车站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成果,使车辆调度更加高效、有序,大大提高了售票效率和准确性。《高原(山)地区交通职工劳动保护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我省的公路建设、养护职工的劳动保护,并在青藏铁路和我省首条地方铁路柴木铁路建设中得到成功借鉴。(作者:星子 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