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的枸杞红了……初秋时节,漫步于都兰县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像红珊瑚一样的枸杞压弯了枝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个新兴产业红火起来……
枸杞红了 采摘工乐了
凌晨六点多,都兰县宗加镇上,从各地赶来的枸杞采摘工就已把小小的街道挤了个满满当当。
“今天我需要60名采摘工,要去的人快上车……”
“我家需要40名”,
“我家需要50人”……
从甘肃省赶来的枸杞采摘工马穆萨,好不容易挤上了手扶拖拉机,满足的笑容挂满在他憨厚的脸上。
枸杞地里,到处是采摘工忙碌的身影。
来自香日德镇的藏族女孩久毛措利用暑假跟着母亲银措也来采摘枸杞,别看她岁数不大,但手底下动作却很麻利。不一会,她就摘满了一小桶枸杞。
“我们有的人一天可以摘一百多斤枸杞,按一斤枸杞采摘费一元算,一天就能挣一百元。”银措笑着说。
枸杞红了,采摘工乐了,随之而来的是当地乡镇经济也火了。从八月至十月,平时只有两千多人的宗加镇却涌进了近万人。一时间,这里的蔬菜店的生意火了、当地新开的小宾馆客房满了、到饭馆吃饭的人多了、当地农牧民们做起小生意的人多了、小集镇的人气旺了……
枸杞红了 农民笑了
宗加镇诺木洪村的王生昌老汉今年种植的十八亩枸杞已经进行了第一茬采摘,8月23日,他的枸杞准备进行第二茬采摘。一大早,他请了八十多名采摘工前来采摘枸杞,同时,急性子的王生昌老汉立马把家人也发动了起来,老伴负责晾晒枸杞,弟弟负责枸杞的过秤,儿子负责枸杞的拉运……
王生昌从2008年开始种枸杞,18亩枸杞今年开始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采摘干果400斤左右,每亩收入8000多元。
2008年,哈西娃村村委会主任温国忠从诺木洪地区承包了34亩地开始种枸杞,当年就从枸杞种植中收回了投资。第二年,这个村的许多牧民把牛羊和草场承包给别的牧民,他们自己承包了613亩土地种枸杞,今年枸杞种植规模则达到了1713亩,41户牧民中有30户出来种枸杞。
近年来,宗加镇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当地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引导农牧民发展枸杞产业。该镇从2007年开始把种枸杞以扶贫项目推广,到今年已经达到1万多亩的规模,加之诺木洪地区大约有近5万亩的枸杞种植,全镇枸杞种植面积达到了6万亩,这一新兴产业对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枸杞红了 产业活了
都兰县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农牧业大县,具有土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等特点。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使得都兰县的枸杞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成为枸杞中的上乘佳品。
酒香不怕巷子深。都兰县枸杞以其优良的品质,吸引着省内外的客商前来收购、设立加工厂。在诺木洪枸杞合作社的烘干一分厂,工人们正在头顶烈日,在烘干收购的枸杞,已烘干的枸杞也晾晒了一院子,一片殷红向人们展示着今年大丰收的景象。
如今,都兰县已经有了大大小小的数十家枸杞烘干厂,招商引资进来的青海大雪山实业有限公司和都兰县合华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也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厂区建设等前期工作,准备大干一场。在该县的香日德镇的香乐村,总投资240多万元、占地730亩的枸杞苗圃已经建立了起来,1700多万株枸杞苗已培育成功,正在茁壮生长,为当地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提供苗木支撑。
都兰县县长哈斯巴图为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都兰县枸杞种植规模已达12万亩。今后,我县将全力发展枸杞产业,在增加种植面积的同时,引进一批从事枸杞精深加工的大企业前来都兰,进一步延伸枸杞产业链,建设枸杞种植大县。”
因枸杞而出名,因枸杞而富民,因枸杞而发展。枸杞这一小“红果”正成为都兰县农牧民致富的绿色银行。(作者:张永义 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