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把小小沙棘归纳为“政府的生态树,企业的摇钱树,农民的增收树,消费者的健康树”。我省企业及科研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沙棘资源的研究开发和深加工及市场销售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在资源总量只占全国10%的情况下,出口量达到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青海地处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理条件优越,气候独特,沙棘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再加上青藏高原又是沙棘的故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我省目前沙棘资源400多万亩,约占全国沙棘资源总量的10%,据了解,目前全省已有2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沙棘种植、加工、研究和产品销售。较为突出的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与清华大学、张裕公司、西北农林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轻工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努力搭建技术平台。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并申请相关发明专利22件、18项科技成果,在国际同行业专利申请总量质量和科技成果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沙棘维生素P是国家重点新产品,已申请了国际PCT发明专利,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例PCT专利,产品出口到了欧美等高端市场,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化妆品等行业。 同时,公司与科技依托单位一起先后制定了“沙棘酒”、“沙棘果醋”等5项省级地方标准,为青海沙棘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生产及加工奠定了较好的科技开发基础。
清华博众不仅成功地打响了品牌,而且通过资源开发和原料收购,全面带动了我省沙棘相关产业链的形成。自2006年至2011年,公司建成了8.5万亩沙棘资源基地,带动全省林业部门建设沙棘原料基地超过50万亩,推动了全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青海沙棘林营造也从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
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沙棘产品加工收购原料带动沙棘产区农牧民增收效果显著,2008年带动4000户农牧民增收,户均增收1260元;2009年收购沙棘带动16080户的56898人,人均增收935元;2010年收购沙棘带动14320户,使农民直接增加收入5230万元,人均增收1325元,为沙棘产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公司统筹建设沙棘资源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提供种苗、提供技术,长期收购沙棘原料。原料经公司深加工后,销往国内外市场。2010年公司产值1.56亿元,出口额达到1120万美元,税收1020万元。
依托强大的研究实力和独特的资源优势,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代表中国、代表青海省取得了第五届世界沙棘大会的举办权,标志着我省沙棘产业得到了世界的肯定,走到了世界前沿。这也是五届沙棘大会中,唯一一届由企业担当"主角"的大会。 (作者:刘建民 何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