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四二一六”的总体目标。即“四个大台阶、二个翻番、一个大幅提高、六个走在西部前列”。
四个大台阶——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更加坚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建成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态旅游名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更加显著;社会管理水平上一个大台阶,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个翻番——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
一个大幅提高——经过五年的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六个走在西部前列——经过五年的努力,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六个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具体来看,有以下六个方面: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0亿元。
——改善民生迈出新步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收入差距比由3.6∶1缩小到3.3∶1。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全面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青海湖、祁连山等生态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8%,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基本得到治理。
——社会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平安青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8%,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0%。循环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80%,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
——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东部城市群、海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海东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北海南生态畜牧业示范区、黄南生态文化旅游实验区等建设初具规模,“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0.5%。
“四二一六”总体发展目标,是在客观总结全省“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综合分析判断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结合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按照省委推动“四个发展”的战略要求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提出的,是经过省委、省政府反复研究讨论,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青海发展实际。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苦干精神,团结一心,奋力开拓,是可以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