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四周,一顶帐篷里4张临时板床,铺盖卷随意地卷起。地面上还立着几根小草。破旧的小火炉上,水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这一幕景象似曾相识———上世纪八十年代野外工作者宣传片里的情景。“这已经是我们的‘五星级’待遇了,刚来的时候,半瓶矿泉水、一包方便面就是一天,灾情普查、建基地,都得从头开始。刘钰,从4月16日到这儿来,都五个多月了,简易厕所还是他给搭的。”在国土系统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办公帐篷里,野外工作者们互相调侃着。
今年,灾后重建中,1∶50000水工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首次展开,这为玉树灾后重建避免地质灾害隐患、查找优良水源地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灾后重建,地质灾害是一大隐患。由于技术、人才的限制,玉树还没做过水工环地质调查项目。此次震后救援启动应急预案,玉树的首次1∶50000水工环地质调查随即启动。在初步普查中,有地质裂缝,普查人员要及时填埋。工作人员边疆说:“这次普查的范围是结古镇和巴塘谷地,面积达到六百多平方公里,成天奔波,再皮实的车子也受不了啊。人都脱了一层皮,有几天,有些同志的耳朵上脱皮,我们量了量,竟然有两厘米长。”
一般人们都喜欢把房屋建造在河谷、山底等地,这些地方正是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尤其是地震造成地质松动,松散物特别多;青海高山较多,冬天冷,近两年夏天又特别热,岩石容易松动;三江源地区植被恢复,雨水量也逐年增加,更容易造成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是水工环调查项目中的环境地质勘查项目;水文地质调查,旨在确定水质、水量稳定的地下水源,面向全玉树地区找水源地,保证家家都有自来水;工程地质调查则是建设中最基础的项目。所以,水工环调查在灾后重建中是相当必要和基础性的工作。从打出第一口水井开始,一向默默无闻的水工环调查项目就开始为救灾和灾区重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目前,普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甘达村、禅古村两个牧民定居项目调查结束,已投入使用,水源地调查也有了眉目。介绍这些工作时,项目负责人冯林传有一点自豪。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的几个部门,从前期应急的上百人到现在坚守岗位的三十多人,都在为玉树灾后重建做着最基础的工作。(作者:刘慧兰 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