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24日 双击滚屏 |
新华社青海玉树11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蓝天白云环绕着圣洁的雪山,广袤美丽的巴塘草原铺展出一派金黄。阴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玉树下巴塘村登卡社牧民博西海站在新落成的院落里,脸上的笑容和雪花一起绽放。“马上就可以搬进新居了,很高兴!” 尽管新居还在完成最后的外装饰
,主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将一组藏式家具搬进了客厅。 今年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开局之年,青海省优先安排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玉树地区6县19个乡镇126个村庄11655户农牧民住房全面开工建设,部分乡镇的农牧民已喜迁新居,博西海就是其中之一。 在玉树州政府大院,一间简陋的板房办公室内。虽然是周六,州长王玉虎像往常一样,早早就来到了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地震以来,玉树州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处于“5+2”(正常五个工作日外,两个周末休息日也加班)、“白加黑”的工作状态。 “目前,重建已经进入冬歇期,群众过冬都有了保障,过冬的物资和补助资金都已经发放到位。这是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王玉虎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及时向“三孤人员”和受灾群众发放各项补助4.65亿元,发放粮食1.38万吨、食用油250吨,过冬棉帐篷41518顶。 “过冬资金人均发放了2000多元,米面油4袋以上,吃的、住的、穿的都不发愁。最担心的是,冬天天冷冻了水管,吃水不方便,还有消防安全。这也是我们冬季要重点抓的工作。”王玉虎说。 “国家补助这么多,是我们没有想到的。”42岁的卓尕说,“距离重建还有两年多,还要节俭过日子。” 尕卓是扎西大同村的村民,20年前,他从西宁市的大通县来到这里,遇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藏族姑娘,于是在这里安家落户。美丽的妻子,一对健康的儿女,他们的日子和和美美。地震中他家的楼塌了,所幸一家人平安无事。 如今,位于赛马场的扎西北片区管委会路边的一顶蓝帐篷就是他新的家。生活从这里重新起步。 卓尕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光取暖补助一人一天5块钱,我们家4口人,一天有20块钱,一袋牛粪八九块钱,一天两袋牛粪,足够了。 他抬头望着帐篷外的阳光,“太阳出来就很暖和,不用点火取暖,早晚生火,完全够用了。” 帐篷里,陈设虽然简陋,但是整齐、洁净,一看就知主人的勤劳和善于持家。女儿正在切着一大块牛肉,阳光透过帐篷的窗子照射进来,留下一个金色的剪影。炉子上冒着热气的水壶里漫出一缕茶香。 大衣柜上空空的镜框还诉说着那场大地震的惨烈,而洗得干干净净铺在床上的三条藏毯,则诉说着主人对于新生活的渴望。 “这些是从土里扒出来的,洗干净又用上了。”尕卓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庆幸的是,没有人遇难。一家四口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现在,全家人靠打零工生活,今年挖虫草卖了1万多元。卓尕还给管委会帮忙,当志愿者,他有些文化,可以承担写材料、上报材料、统计、发证等工作。而灾区正急需这样的人。 “我们都身强力壮的,重建家园还要靠自己呗。”对于“苦干三年,跨越20年”的宣传口号,卓尕的理解是“建成后,玉树就比震前前进了20年”。 “我们国家大,给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对未来的日子我一点也不担心。”尕卓说,现在生活有保障了,也安定下来了,大部分人都在想:这三年我干些什么?三年后我干些什么? 他说:“我准备让儿子、女儿都学些技能,参与重建。” “等开春了,再打打零工,挖点虫草,生活会一点点好起来。” 帐篷外,马路两侧依次排开各式各样的帐篷店铺鳞次栉比,人们在温暖的阳光下买菜、购物。阳光灿烂,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玉树,照耀着结古。(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