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祁连县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从布局、饲养、加工、经营、监管等方面着手,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突破分户经营、畜种品牌、农牧互补、动物疫病、生态保护、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以及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等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十大瓶颈。
破解农牧户分户经营“瓶颈”。针对全县农牧业分户生产经营的模式暴露出许多弊端,祁连县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县24个行政村,进行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共集约草场121万亩,占承包草场的8.04%;集约牲畜3.9万(头、只),占存栏牲畜的3.4%;集约耕地978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649户2756人参与集约化经营,占农牧业总人口的7.4%。
破解农牧资源互补“瓶颈”。为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制定了《农区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农牧业产业化生态园区建设项目》,分别投资1.7亿元和2.8亿元。规划新建4.6万亩人工饲草饲料基地,新建17个奶牛养殖小区。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民手中的耕地租赁给规模化的牧草生产企业,解放大量劳动力从事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奶牛养殖业,解决农民耕地增收乏力问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延长了产业发展链条,带动了全县畜牧产业、乳品加工产业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当地奶产业迅速发展,近1.76万人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项目同时促进了运输、包装、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可直接增加就业300多人,间接增加就业8000多人,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根据规划,确定3个村先行试点,总投资1243.58万元,规划引进奶牛942头,项目参与户237户,落实奶牛贷款504余万元,集约耕地种植饲草料3129亩。
破解产业化经营“瓶颈”。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整合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加快“工业反哺农业”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祁连县积极规划建设农牧业产业化生态工业园区,以祁连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的集聚和提升,产加销一体经营,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特色旅游的综合开发。规划总投资2.83亿元,在三至五年时间,将建成牛羊肉、乳制品、精饲料、洗净毛、山野菜、鹿产品等特色加工园区。2009年,先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的肉制品及熟制品的高端产品加工项目、年产2万吨的精饲料加工项目、2.5万吨鲜奶加工项目三条加工生产线。
破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瓶颈”。针对部分地区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经营,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到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同时也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该县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采取了“封、育、护、禁、播”等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尤其自2008年起,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草场鼠害“歼灭战”为主的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共灭治地面鼠657.32万亩36万余只,清理碎石垃圾等150余吨,清理土筏墙、石墙、残垣断壁230公里。大力推广鼠夹人工灭鼠技术,累积配发捕鼠夹4万架,捕鼠32.54万只。
破解优良畜种品牌推介“瓶颈”。为把祁连白藏羊这一品牌做大做强,2007年,该县投资131万元的白藏羊选育中心在阿柔乡启动实施,抽调专业人员尝试性开展白藏羊鲜精采配、细管冻精授配,选育品质优良的种公羊,与全县5个牧业乡镇开展种公羊串换,不断扩大良种藏系种公羊辐射规模,从而带动全县白藏羊本品种选育工作。目前,选育中心总结出一套种公羊调教方法,采精获得成功,并对100只母羊进行了人工授精实验,第一情期受胎率79.2%,并与省上几家畜改良中心合作进行了精液冷冻实验,解决了鲜精保存,精液休眠保存和长途运输的技术难题。同时,投资500万元的祁连山型野血牦牛选育基地在野牛沟乡启动建设,保证了种子工程顺利推进和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注册完善“祁连藏系”特色品牌。
破解动物疫病防控“瓶颈”。为防止动物疫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县从转变畜牧业生产监管方式入手,积极探索动物防疫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村级防疫体系,村级动物防疫员从81名增加到186名,并兼任草地鼠害测报员,牧业社平均达到了两名,提高年报酬,配发摩托车140辆。防疫人员与牧户签订了防疫责任书,督促完善防疫措施,规范免疫台账、用药台账和耳标制度,做到档案化管理、程序化免疫,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100%到位,综合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两年来,全县牲畜死亡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基本杜绝重大动物疫病,大大降低了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威胁。
破解现代畜产品流通“瓶颈”。为有效解决传统分散饲养和大市场的脱节,使很多牧户难以避免盲目生产和市场风险的矛盾,该县突出机制创新,实施“大协会”带动战略,使“祁连畜牧业协会”成为带动畜产品流通的“航母”,同时,县、乡、村连动,扶持发展好已有的符合产业特色的协会,组织牧民、服务指导和帮助群众开展良种选育,调整畜种结构,建设白藏羊、牦牛、奶牛生产基地、肉牛羊生产基地、鹿业生产等特色基地,发展“订单牧业”,在农业区引导成立“奶牛养殖与繁育”、“饲草料种植”等小协会。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与企业、甚至其他牧户间起到了有效连接和黏合作用,极大地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波动性和趋同性,提升了产业的集聚度,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瓶颈”。为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由农村牧区走向城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和愿望。该县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根据牧业区地广人稀、城镇地理间距较大、点状分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的实际,加快建设小城镇,带动各自地域城镇统一发展,以克服藏族聚居区城镇空间距离过长、交通条件落后等缺点;结合游牧民进城定居工程、危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免费提供土地,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牧民进城定居,“生产区相对分离、生活区相对集中”逐步成为现实。全县已有500余户牧户进县城定居,100余户牧户在西宁、甘肃等地定居;为确保牧民“进得了城、住得下、有活干、有作为”,先后使县内3800余名农牧区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通过从事建筑、旅游业、服务业来增加收入,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作者:王志庆 范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