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最近,就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有专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打造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城市圈
青海新闻网讯 城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结合省情,专家提出,在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经济圈内选择培育一些城市,是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有效举措。
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这十年,我省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至2008年底,我省共有各类城镇140座,其中,设市城市3座、建制镇137座。但是,与全国相比,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00年至2008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40.9%,而同期全国达到45.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省城镇化建设底子薄,限制发展的条件较其他西部省区更多。
“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城镇化”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地。但是,这两座设市城市主要发展重工业,而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使这两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数量十分有限。“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城镇化,但这并非是说让人聚集到城镇就行,重点是要让人们通过在城市就业、就学,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因此,我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产业培育,尤其是吸纳劳动力多的轻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扶持发展。”青海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苏海红说。
打造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城市圈
近期,苏海红正在做一个关于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课题。她认为,我省推进城镇化建设要结合青海实际,因地制宜,在西宁两小时交通经济圈内选择培育一些城市,是当前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有效举措。这些周边城镇与西宁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联系,又自成体系,围绕中心城市——西宁发展起来的城市,我们称之为“卫星城市”,它们通过西宁市的辐射带动获得跨越发展,而中心城市由于空间布局的拓展和外延经济的延伸不仅提升了城市竞争力,也储备了巨大的带动能量。
具体来说,首先,西宁不仅要发展以高原旅游业为引擎的传统第三产业,更要发展以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第三产业,这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优化城市人文生活环境,在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其次,格尔木、德令哈市等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城镇应努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努力成为我省城市发展的梯次后备力量。第三,按照我省“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交通等枢纽节点城镇,这些枢纽节点城镇大多数是我省各州府、县府所在地,通过培育这些地区推进城镇化,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突出重点,抓好各类城镇建设,逐步形成兼有大、中、小城镇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体系。(作者:花木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