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电子政务发展综述之二
青海新闻网讯 省政府办公厅依照省委领导规划先行、分期建设的指示精神,依托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推进了政府办公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政府在网上的办公应用出现可喜局面。
建成了覆盖省、州(地、市)和县的全省政务视频会议系统
2007年,依托政务内网建成了全省政务视频会议系统,系统以省政府为中心,8个州(地、市)政府和省委办公厅分别设立二级视频会议管理及资源调度分中心,42个县和13个省直厅(局)设立了分会场,共建设分会场64个。这套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遥远地区参会人员的交通安全隐患。据统计,自系统建成启用至今年9月底,省政府及省直部门共召开视频会议及培训36次,各州(地、市)自行召开各类视频会议900余次,参会人数达15万人次。仅按每人每次开会费用200元计算,节约会议差旅费和汽车燃油费等成本近3000万元。
建成了覆盖省、州(地、市)、县及乡镇党政机关电子公文传输平台
公文传输平台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项目完成于2005年年底,实现了省政府与省直各部门及各州(地、市)和县政府之间的电子公文传输。2007年实施了二期项目建设,完成了8个州(地、市)横向党政部门之间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建设,实现了省、州(地、市)两级服务器之间电子公文的分布式传输。2008年的三期项目完成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协及全省46个县(区、市、行委)横向党政部门及部分乡(镇)政府之间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通过三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建设,全省已建成电子公文传输节点3220余个,率先在全国建成了覆盖省、州(地、市)、县三级党政机关的电子公文传输平台,实现了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电子公文的纵横交错的网上传输。系统建成后,省政府办公厅从2007年3月起正式取消了青政办、青政办秘等6种非涉密公文的纸质发送,各州(地、市)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经过一年的双轨运行,相继取消了非涉密纸质文件的报送。电子公文项目的建成使用,提高了文件传递速度,原先州和县三四天甚至一周才能看到的文件,现在能实时收看,行政效率大大得到提高。同时还极大地节约了文件印刷和邮寄费用。到2010年9月,全省利用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累计发送各类电子文件20.36万件,收文超过250万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开发建设了省政府办公厅办公自动化系统
省政府办公厅办公自动化系统于2005年建成,是政务内网建成后第一个面向全省政府系统的综合办公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公文管理、政务信息报送、督查督办、应急管理、会议管理等模块。系统实现了省政府与各地各部门之间的各类政务信息及业务数据的无纸化传输,实现了办公厅机关内部的网上办公。系统自启用到2010年9月底,共接收各地各部门上报的政务信息6.6万余条,应急值班信息4165条,上报督查报告2306条,通过系统采编信息15717条,实现了政府系统信息的上传下达,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推动办公自动化应用向地区和部门扩展
针对全省各地、各部门办公自动化(OA)软件开发相对滞后的实际,在省政府办公厅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政府系统的工作流程,对省政府办公厅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了通用化设计。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向地区和部门进行了推广,共推广使用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42套。
加强青海应急指挥处置能力
本着“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方针,在省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通信运营商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由省、州(地、市)、县三级平台组成的应急通信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警种的统一接警、统一处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形成卫星网络与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互联网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的立体保障格局。
青海电信公司作为我省电信行业的最大的固网和宽带运营商,一直十分重视电子政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把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当作自己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进电子政务和农村信息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全国其他地方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方面的投入相比,我省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核心指标。据有关专家测算,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产出比至少在1:10以上,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化水平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作用不仅表现投入产出的高回报性,更重要的是一个地区的信息化设施极大的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这些持续的优势比降低税收等手段对企业的吸引力更为持久。
和国内其他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应用较好的兄弟省份相比,我省电子政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还急需补上以下短板:
一是加快电子政务内网的延伸。在已有的基础上应加快电子政务向省、州、县事业单位的横向拓展以及乡镇的向下延伸,争取全面覆盖乡、镇、社区、街道办,还应通过移动无线宽带覆盖到行政村,同时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州和县的延伸,为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奠定基础。
二是在推动新一轮“村村通电话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为实现村村通电话、通电视,村村通宽带目标任务作出新的贡献。尤其应大力推广将电脑、电话、电视融合使用的“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12316”、“三农”热线和“12396”科技服务热线,针对乡镇农村市场的特点,为农牧民提供有本地特色的养殖、种植等方面信息服务,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铺路。
三是在培训农牧民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能力。应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面向乡镇农村种养殖大户、农牧民,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政务、计算机及互联网应用、信息服务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应用水平,造就新型农牧民。
四是继续在推进政府“金字”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党员远程教育、新农合、教育、医保、社保、劳动就业网络向下的延伸,为各项应用服务提供基础平台。
五是在推进政府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发挥作用。在推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应加大力度,将视频会议和电话会议两个系统向乡镇进行延伸,扩大应用面。继续向地区和部门进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同时,在推动移动办公方面作文章,推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向新的水平发展。
六是应在推进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省政府正在着手加快建设我省的应急指挥系统,这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服务拓展的极好机遇。
七是在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作用。目前虽然州和县级政府都建有门户网站,但网站的内容保障跟不上,尤其网上办事的能力很弱,这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服务的广阔空间。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工业社会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变。只有在信息化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看,工业化与信息化正在密切融合、相互促进,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基础,信息化引导工业化朝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并不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展地区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致力于信息化建设,两步并作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是面向未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信息化部门和运营商双轮推进,缺一不可,政府统筹规划指导,运营商具体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关键。(作者:杨元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