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以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反租倒包等6种形式,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两年来,全区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0.83万亩,涉及农户59135户。
地处河湟谷地的海东地区,现有农业人口129.49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36%,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区,也是青海省重要的“粮仓”,全区耕地面积为314.86万亩。其面积不足全省的2%,粮食产量却占全省的40%。面对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和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收益低下的现状,海东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从2005年以来,海东地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使土地合理流转,把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安心从事二、三产业,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和产出效益低的问题。
在加强流转管理过程中,地委、行署出台全区土地流转的有关实施意见后,各县结合本县实际都制定了适合本地土地流转具体实施意见,采取多种措施从强化土地流转服务、进行土地价格评价,建立土地流转对财政、各类贷款所需等政策服务体系建设入手,规范流转行为,使土地合理流转到经营规模大的私营企业和种植大户手中,进行规模化经营。2008年,海东地区专门在财政预算中安排100万元土地流转奖励基金,土地流转50亩每亩奖励20元、流转100亩每亩奖励30元、流转500以上每亩奖励50元,这一年全区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6.18万亩,占全年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4.5%。各地还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为土地流转提供有效的法律政策宣传、流转、流转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等服务,做到专门机构管理,一条龙服务,切实做到依法规范流转。他们在农村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流转方式放开放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农村土地通过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拍卖、抵押等方式,让土地真正“转”了起来,高原特色农业遍地开花,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法宝”。
据统计,2009年海东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2.59万亩,建立百亩点108个,500亩点6个,千亩点9个,互助土族自治县建有1个2000亩的集中流转点,已落实土地流转奖励补助资金150万元。化隆回族自治县财政准备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500万元,已发放344万元,落实土地流转工作经费5万元。平安县小峡镇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引领作用,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流转土地370亩,建设温室200座,年棚均收入在2.8万元左右。乐都县碾伯镇东门巷村支部书记杨海云注册成立的“神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先后在本村及邻村租赁土地180亩,租期为15年,建日光节能温室70栋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化隆县土地流转大户刘生强刚开始转包了集中连片的500亩土地,引进油菜新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当年实现纯收入7万多元。2009年又转包了4800亩土地,种植油菜、洋芋等,其中油菜种植面积就达4000亩,占转包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目前,化隆县土地流转面积已累计达到6.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7%,培育了千亩示范点1个、百亩示范点10个,其目标是打造全省最大的土地流转示范基地。(作者:阴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