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谋福祉 实干聚民心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再次强调将民生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使“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时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这期间最突出的亮点。省委省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全省民生事业取得较大成效,许多重要指标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我们欣喜地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参合率、报付率、受益率等均居全国前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2006年起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在全国位列第5位;2009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生的改善,既直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也调动了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更多的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全省人民的新期待,也成为省委省政府这五年来的工作重心。从2006年的118亿元预计增加到2010年的520亿元,我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有力地保障着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到财政总支出的七成以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惠民政策正在全面实现。 (薛军)
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扶持民办教育,重视发展民族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与全国同步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省38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两基”,我省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的新跨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5%以上,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进步;青海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行列,青海民族大学实现更名,我省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发展;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比2005年增加15.33万人,全省民族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各类教育项目的实施,成为我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多、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明显、群众最满意的一个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是全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是步入快车道,跨上新台阶的五年。
社会保障:让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今年年末,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高原大地: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经省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研究并报省委常委会通过,决定将尚未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的乐都县、湟中县、西宁市四区由省财政筹资纳入新农保范围,实现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省的全覆盖,比国家要求在2020年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的目标提前了10年。
而这五年来,像这样的好消息不断地传入老百姓的耳中: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及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奖励补助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农牧民新建或改造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加大、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总体稳定的具体措施出台、向全省承诺办好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件实事全部落实、享受农村低保的农牧民人数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比例、享受低保的城镇居民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例均是全国最高……
2006年,全省贫困人口有104.96万人,而到了2009年,全省贫困人口已减至59.52万人,“十一五”以来,我省逐步实现了由扶贫部门单线扶贫向全社会合力扶贫转变,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分散式扶贫向整体推进转变,由等靠式扶持向启动内力脱贫致富转变,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卫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医保统筹层次和报销水平,巩固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覆盖面,卫生事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则逐渐下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农牧民群众抵御大病经济风险的能力稳步增强,因病致贫返贫比例大幅下降。
五年来,我省累计筹资9.7亿元,为农牧民健康办成50件实事,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广大农牧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及时转诊”和城市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夙愿正在变成现实。
“十一五”期间,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各级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免费享有国家规定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省传染病死亡率逐年下降,以社区为基础的重点人群慢性病干预策略实施率达62%。
保障性住房:让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让更多的人住有所居,是“十一五”期间我省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之一。我省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能够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建设,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帮助农牧民改善自用住房、改善农村牧区的人居环境;加大城镇的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保持房地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
五年来,全省共有近30万户家庭受益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十一五”末,全省完成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11万户,对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的房租补贴4.1万户,还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5.16万户,完成了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5万户,游牧民定居5.1万户。
感怀五年:实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回望“十一五”,改善民生不能不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省委省政府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解决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急盼的事情上,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接踵而至的机遇、挑战、困难和突发事件,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首位,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促进就业、保障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解决群众困难等问题上下大力气,农民更有了盼头,学生上学不用发愁,老百姓看病有了保障,困难群众感受到了温暖,这一时期,成为了我省历史上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求学就医,关系到社会和谐进步。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把民生的问题解决好,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正是因为省委省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民生,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全省上下才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够共克时艰,共建和谐。
回望“十一五”,我们清晰地看到,只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化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但是社会保障水平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一些突出的民生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秩序,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
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指出,“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民生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十二五”目标中,突出强调了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民生投入将持续加大。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下,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加充分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