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来到青海民族大学,给数千名来自全省各高校师生代表作了题为《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的玉树抗震救灾形势报告。
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让昔日美丽的玉树草原顷刻变得满目疮痍,生命凋零、房屋俱毁。报告一开始,强卫书记和广大师生一起,深切悼念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深切怀念为抗震救灾献出生命的烈士,向参加抗震救灾斗争和支持抗震救灾斗争的所有人表示崇高的敬意。作为地震发生前曾六次到玉树调研工作的强卫书记,对玉树和玉树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和师生们共同回忆了昔日美丽的玉树;作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与灾区人民并肩抗震救灾的亲历者,强卫书记与师生们重温了抗震救灾那段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光辉历程。强卫说,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人民子弟兵英勇冲锋、无私奉献,全国人民倾力支援、大力支持,青海儿女屹立不倒、齐心协力,成功开展了一次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活动,我们最高效指挥协调、最大程度搜救生命、最好效果救治伤员、最优服务安置群众、最强措施恢复秩序、最快速度启动重建,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强卫深情地对同学们说,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难砥砺民族精神。地震给我们造成了巨大伤害,但我们不应迷失在昨日的悲伤之中,无论是这次受害的、救灾现场的参与者抑或是用其他方式关心灾区的支持者,我们都应该把梦想和希望,把光明和微笑,带给即将来临的美好明天。
当抗震救灾的每一幕场景浮现眼前,当灾后重建项目开工的鞭炮声响起,强卫书记一直在思考着,这场灾难带给我们什么?在报告中,强卫动情地说,面对灾难,青海人没有吓到,这是青海的意志和气节;中华民族没有低头,这是我们民族的秉性和品格。灾难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这一切,汇聚成浩浩荡荡的中国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救人民于危难。强卫书记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组组动人的场景,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阐释了中国力量的内涵。他说,中国力量,就是党中央砥柱中流、引领航向的领导能力,就是人民军队冲锋在前、无往不胜的战斗意志,就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私奉献,就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无私无畏的模范作用。当强卫书记讲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出访,赶回祖国,同灾区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感人场景时;当讲到温家宝总理两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时;当讲述人民军队赤胆忠诚,奋勇争先的动人故事时;当讲到来自四川救援人员赶赴灾区“报恩”的事例,讲到桑丁、智扎才仁、叶青、王秀琴、才哇等一批批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时,全场的师生深受感动,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强卫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上下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个精神,正是长期以来青海各族人民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斗争实践的集中反映,是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美好品格的充分彰显,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它生动诠释了“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深刻演绎了“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全面展现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并与之一起构成了建设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报告中,强卫从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等方面,与师生们共同展望了新玉树的美好前景。他说,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我们要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我们要坚持科学重建、依法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我们要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我们要“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早日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报告会气氛热烈,在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中,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强卫真诚希望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时代的洪流和伟大的实践,承担起责任和使命,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无畏地担当人生,做无愧于良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有为青年。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副省长高云龙等出席了报告会。 (作者:吴彬 薛军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