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工作综述
“经过考核,获得2007、2008年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证书的有29人,分别是:青海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师理、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朵红、青海民族大学教授胡树青……”“我明显感到省委、省政府以及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我们中青年人才的关怀和重视,‘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已经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科技之光、希望之光”,一位获得“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证书的青年专家说。
把最需要的人送出去培养
2003年,中组部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实施了“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主要是选派西部地区中青年专家赴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发达地区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研修。项目实施伊始,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项目负责单位,就确定了“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遴选原则,目的在于真正把那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送出去培养。然而,越是急需的人才,也就越是岗位离不开的人才。2005年,正值我省矿产开发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电位浮选调控选矿技术研究的攻坚阶段,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林大泽,作为该项目研发的负责人和核心科技骨干,离开他,就很有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研发进程。当得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有这方面的研究专家时,省里决定依托“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选派林大泽出访学习。一年的研修,让林大泽潜下心来,重新认识和审视着全省矿产开发科研技术的新出路。2007年,青海高原上第一条电位浮选调控选矿技术正式应用,这使原来的工艺流程缩短一半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耗能。林大泽也因此获得2007年度全省重大科技贡献奖。“我没有想到,当时省里能派我出去学习”,林大泽感慨地谈道,“更没有想到的是,通过学习研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中,还有很多像林大泽这样的获益者。2003年以来,我省先后选派6批共108名高层次人才参加了访问学者工作。这些访问学者涵盖了全省教育、医疗卫生、农牧、交通、有色金属等15大行业,40多个相关专业。访问学者访学回来之后,主动把所学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新方法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不仅有效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技能、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相关行业领域的科研创新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带着问题出去,带着成果回来
访学的目的在于运用,不是为“访”而“访”、为“学”而“学”,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到的新思路、新技能、新方法,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延伸课题研究、创新项目研发。每名访问学者都要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或带着具体课题去参加学习研修。近年来,我省十分注重访问学者研修方向和课题的选择,把一大批主持我省主导产业、重点行业、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送出去培养,并通过他们的学以致用,不断增加创新成果。
“如果不是参加访问学者,我的课题成果至少还要等2年”,第五批访问学者、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技术部高级工程师海吉忠深有体会地说。在访学的一年时间里,海吉忠通过参与我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效提高了盐湖氯化镁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利用率,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访问学者的研修成果不仅体现在当年的研究工作中,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转化成了以后工作的动力。“访问学者,是我事业的新起点。”第一批访问学者、青海省体育科研所研究员马福海在谈到参加访问学者的体会时,情绪依然激动。原来,通过参加访问学者,马福海把先进的科研理念带到了青海,并作为主要科技骨干,参与到我省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筹建工作中来,使我省申报国家的体育科研项目由原来的每年1项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项,为我省高原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由于访问学者的不懈努力,一批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应运而生。据统计,已经学成返青的访问学者结题科研课题达70余项,其中,涉及国家级和我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科研课题达10余项。这些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但为我省提升创新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相关科研、学术领域的发展积蓄了前进的动力。
“传帮带”打造创新团队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课题研究培养带动人才。近年来,我省注重把课题研究的项目负责人送出去学习,不仅使他们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还在访学回青后,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积极培养各类科研团队,凝聚起一批相关专业研究领域的青年科研骨干,从而使访问学者项目产生出更多地“溢出效应”。“我的团队已经形成了一个年龄、结构梯次比较合理的创新团队”,第一批访问学者、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院教授林鹏程在谈起自己的科研团队时自信地说到,“应该说,团队的成长离不开访问学者项目的支持。”林鹏程在入选2003年访问学者后,经过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导师的鼓励与支持,于2004年向学校建议并整合化学、药学及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青海民族大学中藏药研究所”。在此基础上,又建成了“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现有26人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团队。第三批访问学者、青海大学新材料实验室主任铁生年,在中科院一年的访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我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可以在新材料研究领域方面有所作为,但又急需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在访学回青后,特聘2名外国专家作为我省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的首席专家,并在原有专职研究人员的基础上,又聘请带领10名兼职研究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积极培养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研队伍,形成了我省新材料研究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
通过访问学者的研修深造和带动培养,我省生物科技、新材料、高原体育等具有青海特色的学术学科带头人相继脱颖而出,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据统计,历届的访问学者中,已有21人晋升了职务或职称,7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
架起交流合作的桥梁
访问学者的接收单位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所属的研究机构、重点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并选派资深专家学者担任导师,通过访问学者的牵线搭桥,为中央科研院所与我省相关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加强合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批访问学者、青海省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研究员党建国,在研修期间参加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太阳能与替代燃料互补的热电循环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引荐该所的相关科研人员与我省新能源集团开展业务洽谈和项目合作,为我省今后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青海省藏药研究所副主任医师、第四批访问学者多杰,通过一年的学习研修,进一步密切了省藏医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的交流,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先后联合主持申报藏医药科研项目8项,立项4项,取得科研成果2项,为我省藏医药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我省的访问学者已先后赴北京市、江苏省等12个省区市,卫生部、交通部等14个国家部委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3所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为期1年的学习研修。我省相关单位已经和部分地区建立起了长期协同攻关、共同受益的合作机制。这些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必将在今后青海科研事业和人才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更有效的作用。(作者: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