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月10日,中国重庆沙坪坝重庆大学B区,重庆大学举行学生会主席民主换届选举。工作人员在现场统计票数。重庆商报 刘嵩摄
上学时选学生干部,工作后评先进,小区里选业主代表……几乎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类似投票和选举,但又有多少人能认真行使自己这份权利呢?
上周,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313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7.1%的人对生活中的类似投票选举表示支持,25.5%的人反对,27.4%的人表示无所谓。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的权利意识明显更强,“80后”、“70后”、“60后”把选票视为权利的比例分别为51.6%、47.3%、39.9%。
“能负责任的人”最能赢得选票,但60.6%的人表示对候选人不了解
不论是选学生会成员、协会干部,还是推选“三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生王长春总是很积极。“不仅可以结交更多同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点滴和成绩,还能学习别人的长处,朝更好的方向努力。”
王长春感觉,这些选举选出来的人基本都是佼佼者,但那些交际能力强,会拉选票的同学也确实比较占优势。毕竟多数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候选人都有全面了解。
本次调查显示,在平时参与的投票选举中,60.6%的人表示对候选人并不了解,29.8%的人表示“不好说”,仅9.5%的人表示“了解”。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认为,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选举的现状。一方面可能制度设计上有问题,选举的组织方没有向选民提供了解候选人的机会;另一方面,选举投票的有效性和公众期待之间还有差距,公众觉得自己起不了太大作用,因而也没兴趣去了解候选人的情况。
“人选基本上早就定好了,我向来都是凑数的。”虽然国企里选举机会不少,但工作了两年的陈鸣依然热情不高,“选也是选那些内定的人,这是‘公开的秘密’,也符合从众心理。如果我不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小鞋’穿。”
选举中,大家的票都投给了什么人?调查中,44.8%的人表示会投给“能负责任的人”。38.0%的人选择“熟悉的人”;35.8%的人表示“走形式而已,随便选”;19.1%的人表示“让选谁选谁”;16.4%的人投给“领导”。表示“没参加过选举”的人占3.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庆龙表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标准,这恰恰反映了现在社会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要选出每个人都特别了解、信任和拥戴的人,恐怕是有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选举要选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人,需要有制度的合理安排。
“我们学校每年召开的教师代表大会,在民意表达上做得就不错。”刘庆龙说,教师代表是各院系的老师自己选出的一线教师和职员,比例在10%左右,都是最能反映教师意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