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4日电(记者梁宇广)随着“低碳”理念被广泛提倡,更因为今年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在这个中国特有的清明节,许多人的观念悄然发生变化。
“今年的清明节,家族要搞‘大祭’,每个外出工作的族中人,有条件回去的都要回去,在祖祠中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来自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在南宁一家国有企业当高管的黄云告诉记者,“大祭”少了以前的大量燃放鞭炮,多了读祭文和行三跪九叩大礼的礼仪,“比从前文明多了”。
桂东的玉林、梧州、贺州等地,近年清明节有回归传统的趋势,许多乡村在清明祭祖时越来越注重在墓前行跪拜、洒酒等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忘记什么也不能忘记祖宗。”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说。
“梧州植梧、柳州植柳、桂林植桂”,广西的一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绿”的传统。清明节前后,人们往往上山植树,在门前屋后栽花种草。当地人相信,“清明植绿”一可美化庭院,二可驱妖辟邪。
来自湖南浏阳市柏家镇的林敬南告诉记者:“今年我们会选择回老家‘植绿’的方式祭扫祖墓,拜祭时不再焚烧香烛、纸祭品和燃放鞭炮,过一个低碳的清明节。”
林敬南是南宁一家房地产企业的副总经理,家乡有“联宗祭祖”的传统习惯,往年回乡过清明节总要大操大办一番,有一年光鞭炮就烧掉10多万元。
含泪伫立,寄托哀思。在亲人的墓前敬献鲜花,则成了许多城市清明节扫墓的“主流”形式。在这个特别的节假日,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各种鲜花走俏,菊花、百合、康乃馨等花色,绝大部分“流”向各个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