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报道,“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揭晓,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和长春10城市入选。据《新文化报》报道,本届评选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主办,历时四个月。调查内容涉及城市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发展速度、文明程度、赚钱机会、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等12项指标。
一如往届,今年的评选结果公布后再次招致争议。幸福是个人的心理感受,因此,评选有争议在所难免;也因此,一个问题无法回避:最具幸福感城市真的存在吗?
■质疑
问卷幸福不可信
为了说明这次评选的权威性,组委会声称此次调查内容涉及城市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赚钱机会、医疗卫生水平等诸多选项。客观地说,调查选项越多,调查结果应该更可信,但我想问的是,在这些被评选出的“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里面,生活的是否都是最具幸福感的人呢?更明白地说,用一个调查问卷调查出来的幸福,是否就能代表所有人的真实生活感受呢?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种调查出来的所谓幸福感,并不能抹杀有些人,尤其是社会底层群体,城市生活困难群体的不幸福感。决定一个城市幸福感的,不应该是少数接受调查者所填写的一份调查问卷,而应该是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城市生活困难群体的真实感受,只有当他们感觉幸福了,才能说明这个城市真正具有“幸福感”了。所以,我建议有关机构,与其劳神费力每年搞这种锦上添花式的“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不如多去关注一下城市那些“最不具幸福感”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 (苑广阔)
市民能否感到幸福
在众多的指标中,有房价这一条。众所周知,杭州的房价高得惊人,二手房均价已破1.5万元;11月杭州商品房成交价格为1718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2.05%,达200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也是11月全国各城市中涨幅最大的城市。又比如南京,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季建业曾坦言,南京房价确实比较高,从全年看,均价是7100元/平方米。“说实话,以我的工资来算,大概也要十多年才能买到一个小房,还买不起大房。”连市长都买不起房的城市,市民真的能够感受到幸福?
据说,杭州一直是富人的“飙车”天堂。8月4日21时25分左右,在杭州莫干山路浙江电视台门口,一辆保时捷凯宴越野车将一名女子撞出30多米远致该女子死亡。据悉,这条斑马线为杭州设立的第一批爱心斑马线。 走在爱心斑马线上也会被撞,这样的城市怎么会是“最具幸福感城市”?很难不让人怀疑,即使评上了,也没有说服力。 (王军荣)
■支持
否定评选是因噎废食
如果因为城市的整体幸福感还不强,评选出来的“最具幸福感城市”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就全盘否定这个评选,则不免产生“泼了脏水,连婴儿也不要了”的问题。瑕不掩瑜,开展“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目的就是给出一种导向,给现代城市建设一个努力的方向。可见,就评选本身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现在还找不出我们心中完美的幸福城市,就因噎废食,连评选活动也一起否定掉。
在一个认识多元的社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最可贵的是,我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观点中,去伪存真,兼收并蓄,不断进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不能因为有质疑,就丧失立场自废武功。最需要的是,把这些质疑、否定、挖苦、讽刺转变成“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建设的动力,转变成完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的动力。(郭文婧)
■支招
也该评选最不幸福
按照多项指标得分进行评选的方式,不但可以按照得分情况,评选出“最具幸福感城市”,还可以产生“最不具幸福感城市”。“最不具幸福感城市”更能给人们提供出一个城市发展未能以人为本的反面标本,同样也会促进社会各界对于有违和谐社会和非科学发展观的危害的认识,并促使上榜城市对影响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作出深刻反思,从而矫正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对于“最具幸福感城市”,“最不具幸福感城市”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也更能反映出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让城市管理者得到警醒。市民的不幸福感如果能刺激出城市管理者的羞耻感,说不定会顺带刺激出城市管理者直面羞耻的勇气,知耻而后勇,城市管理者必定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加强民生投入,市民的不幸福感说不定会更多地向幸福感转化呢。(李先梓)
■观察
没有“最”只有“更”
我向来不反对各种评比,但反感冠以“最”的名义。网友喜欢对各种事物整个“最”开头,那只是一种噱头。但如果将城市“幸福感”以“最”来衡量并且一出就是20个,未免有点牵强。毕竟人无完人,城市也未必有“完城”。这不是在否认该评比的权威性,而是评比后的现实落差,会让很多人感觉“被幸福”。
“联合国人居奖”1989年创立,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这个奖项中没有“最”字,仅谈“人居”。再对比中国很多官方的评比,例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等,虽然评比会引起一些公众的质疑,但也是中肯的。幸福感是什么?在我看来,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城市全环境的改善,是一种幸福;政府时时刻刻站在公众立场为群众谋福祉,是一种幸福;市民体验到政府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也是一种幸福……城市没有“最幸福”,只有“更幸福”,关键在于公众的普遍认同感。 (王文武)
何以遭遇舆论寒流
“最具幸福感”的评选揭晓之日,即是舆论之风乍起之时。这次也没例外。“前几天冻死民工是在哪个城市?”“这是讽刺吗?”“愚人节的消息给提前发了。真是的,一点都不小心啊。”
是舆论心态有问题,还是组织者不够识趣?不然,缘何一项大型的评选活动,总是遭到舆论的抵制?卖力不讨好的事情,缘何还有人乐此不疲?只要看看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的牵头者是哪个行业的,就可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在一个新闻策划公然挑战新闻事实真实性的时代里,新闻早已不是原生态的事实描摹品,策划产品在新闻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扩大。应该说,连续三年的“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本来,幸福是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短暂感觉,无法捕捉,更难固定在某个地方。可是,偏偏有好事者要把这美丽的瞬间给定格下来。更何况,跟熟悉的人讲人家幸福与否,这个险冒得也太大了一点吧?为一己之利益而制造“幸福”,违背了职业伦理,也遭到舆论的诟病。明智点,还是金盆洗手算啦! (刘海明)
谁在为幸福感评比埋单
有迹象表明,近年来,正如贺岁大片的狂欢一样,各类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也在另一条战线上收获着“贺岁评比”的狂喜和福利。而当杭州荣膺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时,我不免要想,诸如此类的评比其背后是否也存在着一手收钱一手发放锦牌的另类“牙防组”?(12月28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