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广东省出台新政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及其随迁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记者近日走访达到积分的农民工了解情况,发现这一举措的“粉丝”并不多。许多农民工反映,有了户口却没有保障,还不如乡下的土地来得踏实。
根据新政内容,在广东省城镇务工的农村人口,凡已办理《广东省居住证》、纳入就业登记、缴纳社会保险的,均可申请纳入积分登记,而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农民工,原则上积满60分便可申请入户城镇。记者了解到,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纷纷出台具体措施引导农民工积分入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部分有入户资格的农民工的积极性并不高。
户口不及土地有诱惑力
李玉平夫妇二人在惠州打工13年。去年李玉平被评为“优秀农民工”,原本积分达到要求可以入户了,但他们却不愿意申请落户惠州。
“谁不喜欢城市呀,但舍不得老家的地,没有地,户口有什么用?”李玉平告诉记者,“老家还有8亩地,老人在家种地,如果户口迁走,地就要被收回了。”他还算了一笔账:每亩地至少收350公斤小麦,现在收购价是每公斤1.6元,8亩小麦能卖4480元,庄稼一年两熟,再加上8亩地一年的分红1600元,种地的收益每年超过1万元。“这笔钱足够老人家在农村生活的了。”他说,虽然户口有成为一名“城市人”的诱惑力,然而与土地一比,还是愿意老老实实做“农民”。
李玉平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农民工认为,如果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一方面意味着失去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根;而另一方面城市还没有给予必备的生存条件,如住房、工作等。这样的一份乡土情缘成了他们舍不得“农民工”身份的情愫。
针对农民工的这份乡土情缘,广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建社教授认为,城乡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是原因之一。他分析说,随着“三农”政策的全面推行,农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农村发展致富的前景被看好;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城市统分统包的政策“红利”日渐消减,而且城市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大;此外,由于农民工群体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假如有朝一日转战其它城市,那么永久居住权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
谢建社认为,应该是这几种因素使得有资格落户城镇的农民工不愿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