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为了推动本国经济复苏和发展,各国政府和央行继续推出各种形式的货币宽松政策。尤其是8月底出于对美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和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美国政府加紧发动印钞机,导致美元进入持续贬值过程。6个星期内美元已对一篮子货币贬值7%;而世界其他货币汇率则相继进入上升通道,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动荡。
为反击热钱的冲击,一些新兴经济体开始对国际资本流动做出反应。巴西把资本流入税提高了一倍;泰国对政府和国有公司债券的资本利得和利息支付开征15%的预扣税等等。这些国家一系列举措最终形成了看似“货币战”的局面。这种各自为战的乱象让人联想到,世界从相互需要转为适者生存,国际合作让位于大国政治的局面。各国似乎要再次走上上世纪30年代那种“人人为己”,以邻为壑的政策。世界经济面临破坏性危险。
其实,全球经济,唇亡齿寒。对上个世纪30年代那场至今令人心悸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人们得出的最大教训就是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只能相互协调,不能以邻为壑,才能不重蹈历史的覆辙。
===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

美元持续贬值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
金融危机发生后,为挽救本国经济,各国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际社会打了一场联合救市的漂亮仗。基于同样逻辑,金融危机后,为了推动本国经济复苏,各国也继续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货币宽松政策。
美国主权债务激增,需要削减财政赤字;失业率居高不下,需要提供更多工作岗位;而且还要应对因经济前景黯淡而导致的美元回流机制受损和流动性陷阱而导致的通缩。为了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为了支持这个计划,美联储一直执行很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加上此时美国会中期选举临近,由选举机器驱动的国会议员开始动员国际国内力量,施压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为其利用廉价印钞机一揽子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和通缩问题创造机会。 >>>详细
全球货币再泛滥

国庆长假期间,美元在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的引导下继续走软,日本则抢先推出货币刺激政策以降低美元贬值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经济复苏减速,所推出的“二次刺激”为全球资产市场和A股走好提供了阶段性契机,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也因此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市场不确定性加大。
9月下旬以来,无论美国经济数据和股市好坏,似乎都难以阻止美元继续走软。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为防止经济重入衰退以及通货紧缩,美联储将在下月的议息会议时再度加大国债和其他证券的购买力度,由此带来的货币发行量增加将加大通胀预期,从而降低美元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而欧洲央行需要考虑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的经济强势,其政策往往偏向保守;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形势好于美国,基本没有量化宽松的需求。此消彼长导致资金流出美国,流向欧元区和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