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条消息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山东青岛政府启动了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这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该举引发市民的质疑;福建泉州港几个港区被整合并入湄洲湾港,新港舍弃古港“泉州港”名称不用而改用“湄洲湾港”。这两件事在引发人们争议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城市是谁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应该由谁来决定?如何避免公共决策出现“看起来很美”的尴尬?政府部门应当如何改进,做出“理性的”公共决策?
一些公共决策,看起来很美

4月18日,山东青岛海尔路工人们种植水杉。近日,一则青岛为打造“国家森林城市”而“毁草种树”的消息将该市推向风口浪尖,随即,这一指责升级为市民对一年投资40亿元财政启动“植树增绿”工程的深层次质疑。中新社发 廖攀 摄
青岛就斥资40亿种树致歉 承认论证不细致
3月1日,山东青岛政府启动了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这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个月便种下了180万棵树,引起争议。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4月18日通过青岛政务网就植树增绿工作有关情况进行答复。答复对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同时也承认论政不细致。 >>>详细
郑州将街边报刊亭全拆除惹争议:应举行听证会
几天来,郑州500多家报刊亭将被全部限期拆除一事引人关注,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报刊亭在郑州掀起轩然大波,对于该拆还是不该拆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详细

图为福建泉州湾港区(4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旸摄
千年古港舍“泉州”取“湄洲” 众口喧哗“瞎折腾”
“把千年古港泉州港改名实在草率。”“唐宋以降泉州港以中国出口门户而闻名全球。改名,你们凭什么?”近日,福建泉州港几个港区被整合并入湄洲湾港,新港舍弃古港“泉州港”名称不用而改用“湄洲湾港”一事在网上引发争议。 >>>详细

政府如何做出理性公共决策?

百姓的声音不在于大小,在于官员愿不愿听
政府不能关门决策 要让市民心中有数
在当前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状态更加活跃,群众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公共政策出台制定得越谨慎、越复杂,民众运用和接受起来就越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最终是落脚到方便于管理上,还是落脚到民众的需求上。只有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详细
制定公共政策当以利民为导向
中央一再强调,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多考虑公众的利益,尽可能减轻群众的负担。实际上,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人们希望,这种利民导向能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详细
要想民意具备力量 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倾听民意,是为了让民意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准确表达。要想使民意有力量,制度的保障必不可少。政府参考民意的操作规程需要公开透明,民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政府广纳民智也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详细
“动员式”城市发展根源于政绩冲动
城市发展要纠正“动员式”的思维模式,不仅需要领导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不仅要让社会公众有广泛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更要优化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机制。须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而不能想当然、拍脑袋。 >>>详细

公民如何理性“质疑”公共决策?
“官民良性互动”路线清晰呈现
舆情专家分析,“青岛种树事件”,已经是一个“网友理性咨询,官民良性互动”的良好案例,也是网友“理性维权”的“主人翁意识”的一次彰显。官民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渐渐清晰,细节随手拍,之后是网友理性咨询,再由意见领袖跟进思辨,之后激荡政府机制产生改良动力,最终沟通互动带来双赢机会。 >>>详细
用理性和建设性表达意见
市民对城市、对家乡行政的意见,应该选择充满理性与建设性的表达、充满克制与善意的表达:不偏激,不犬儒,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行使公民基本权利。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