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36°02’N,120°24’~120°26’E——这片蓝色的海域深藏着一座城市关于生命的记忆。
1991年至今,20年间,这里见证了青岛的62次海葬仪式,5350位逝者魂归大海。

资料图片:逝者家属参加免费海葬。(图片来源:山东商报)
对服务海葬多年的陈世坤和他的同事来说,这份记忆意味着终获认可的艰辛以及一次次温情的陌路送别。
对手掬骨灰并亲自撒向大海的亲人来说,这份记忆意味着生命的尊严,甚至是目及大海即可感念与逝者同在的慰藉。
至于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由土葬而火葬而海葬,20年流变,从最初“借问身后欲何往”的争议,到更多市民选择以这种最质朴的生命回归方式诠释对海的特殊感情,一段生动的城市历史由此写就。
一封信引发的破冰之举
“建议我市采取这个方式,将亲人骨灰撒向大海……新事物开始总是难办的,但总要有个开头……”1991年5月24日,《青岛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这位名为贾延祺的市民甚至在信中表示,如果青岛组织海葬,自己将第一批参加。
鲜为人知的是,这封仅200余字的信直接促成了青岛殡葬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其实,青岛人对海葬并不陌生。早在1980年,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冤狱既平,亲属就将其骨灰撒在青岛海域;而在当地,民间的海葬活动早已有之。
关于公开举办海葬的设想,这座城市的主政者已酝酿多时,却顾虑重重:是否会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市民能否从心理上真正接受?
一位普通市民的呼吁引发当地媒体的大讨论。之前,1988年广州举办首次海葬,天津、杭州、上海等地相继举办。当地记者故而犀利发问:青岛地理位置直面大海,城市文明程度也不亚于一些已开展海葬的沿海城市,但为何此举至今无为?
关于殡葬改革的话题,在青岛并非首次。早在上世纪60年代,青岛就开始推行以火葬为中心的殡葬改革,到1991年,火化率已达97%。“既然我们接受了火化处理遗体的方式,为什么不再向前迈一步呢?”媒体的发问令人深思。
当年40岁的陈世坤,时任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办公室主任。在他的印象中,围绕是否举办、如何筹办的问题,当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共召开了十几次会议,“非常关注,也非常谨慎”。
1991年8月28日,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在报纸刊发《关于将骨灰撒向大海的公告》,即意味着这座城市正式迈出改变殡葬观的实际步伐。
1991年10月31日,青岛首次公开海葬举行。低回的哀乐中,北海舰队“天目山号”登陆艇搭载着55位逝者骨灰及150余位亲属缓缓启航。遗憾的是,由于资料残缺,本报记者已无法证实最初写信的贾延祺是否同样怀抱亲人骨灰登船,但他的来信所起的作用,恐怕远远出乎其本人的意料。
一位随船记者记下了生动的一幕:“大海扬波,舰舷轻摇,年轻夫妇丁建军、胡慧珍含着眼泪,把爷爷、奶奶的骨灰撒进波光粼粼的水面。小丁转身告诉记者:‘这是很好的殡葬方式。既为死者找到最后归宿,又为生者带来某种意义上的解脱’。”
也正是从此刻起,陈世坤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海葬服务生涯。身为具体负责人,“神经高度紧张”的陈世坤需要操心的事务繁杂,从安排工作人员到为骨灰更换便于海水降解的纸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