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蓝图给经受了灾难创伤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而重建的难点表现在生态、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
5月14日,玉树地震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各种救援力量最多时超过1.7万人,从废墟下救活1455人;有效救治伤员5.22万人次,其中3164名重伤员转移到外地治疗,重伤员致残率极低。
这一个月,组织调运帐篷近7万顶、棉被22万多套、棉衣12万多件;方便面、火炉、折叠床、移动厕所、课桌椅等物资保证了所有受灾群众有吃、有喝、有住、有医、有学上。
这一个月,灾区干线公路全部畅通,通信完全恢复,油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群众临时集中安置点每建好一处,水电配套设施立即跟进一处;邮政、银行等网点恢复服务,灾区商业企业、个体户陆续营业,结古镇街头几乎能买到所有生活必需品。
这一个月,地震废墟清理过半,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地质灾害评估、环境调查全方位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在科学规划中启动。
禅古、甘达两村先行重建
5月4日,是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十天。位于玉树结古镇近郊的禅古村举行了“禅古、甘达村新社区建设奠基仪式”。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宣布,这标志着玉树灾后重建正式拉开了序幕。
禅古、甘达两村的重建,作为玉树新社区建设试点先行展开。按照规划,禅古、甘达两村的“重建并非简单的恢复,而是全面的提升”。其规划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保护生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宗教政策,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的理念。
“禅古、甘达两村的先行试点和探索,必将为玉树的全面灾后重建提供成功范例”,骆惠宁这样表示。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此次两村重建的总体规划,厅长匡湧说,两村的重建方案最大限度地避让了地质灾害和洪水隐患,所有房屋建设都按照地震烈度8度设防标准设计。“选址避开了地震断裂带500米的距离,并在工程措施上予以了加强,房屋安全是肯定的。”
村落布局上,秉承“安全、自然、宜居”的原则,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营造安全的人居环境。同时,保持原有藏式建筑的特色和文化脉络的延续。规划扩大了原来的宗教场所,还增设了嘛呢堆,在住房的设计上也注意体现藏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全村住宅均达到水、电设施入户,并提供多样化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家庭对住宅户型和面积的需求;此外还预留了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空间,力求让农牧民住上安全、方便、实用、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新居。
76岁的藏族阿妈才吉卓玛是禅古村三社社员,身穿一袭黑色的藏袍,手捻一串长长的佛珠。听说重建的消息,她拄着一根拐棍,早上8点就来到了这里。才吉卓玛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地震让山体崩塌,她家的房子也塌了。现在她和村民们一起住在文成公主庙附近的帐篷里。“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看着巴塘河水长大,住惯了,盼着早日重返故土,住进新房子。”
当听说“新盖的房子能够抗地震是安全的”时,才吉卓玛用双手同时竖起了大拇指,眼中闪动着泪光。
在深圳上大学的尕松拉毛听说地震的消息赶回了家乡,她的妈妈在地震中遇难,3岁的弟弟还在兰州治伤。虽然家乡遭了灾,但看到乡亲们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有帐篷住,有粮食吃,又亲自参加“新社区重建”的奠基,19岁的尕松拉毛从心里感到宽慰,“地震让乡亲们的房子都毁了,辛苦钱都压在房子上,没有政府的帮助,难以想象现在会是什么状况。”
在“禅古村规划设计图”前,几个村民看着设计图,啧啧称叹。70岁的尕玛也代老人指着图上具有藏式建筑风格的“新住房”说:“设计得很好,有民族特色。”他很喜欢住房上玻璃暖房的设计,“住进去肯定比以前的房子会好得多。”
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表示,将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积极开展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各项建设,让群众在亲身参与新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