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峰会昨天在南京落幕,双方签署的五个合作文件中有三项涵盖能源与环境课题,一项关于可持续贸易与投资体系,另一项是科技合作。从签署文件的侧重,可以看出在双边关系中,环境与气候问题将会提升到越来越显著的地位。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表示,节能减排和环保课题会是未来中欧之间的主要议题,但这项议题背后是经济问题,不是传统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涉及实质的利益。这项议题如果处理得好,峰会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平台,但若处理不好,将成为另一项矛盾的焦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签署《中美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对环境课题将共同努力应对,并签署多项环保相关的协议,与中欧双方在这一方面所达致的共识,都可能对下周开始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有所帮助,产生实质性的承诺和成果。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楚树龙认为,欧洲国家特别重视气候问题,但在哥本哈根峰会之后,气候议题一旦进入实质性的操作,之后就不会再成为常年议题的重点,而是回归到贸易和汇率等,“民主人权也仍然会是重要课题”。
这一次峰会,西方过去几乎必谈的民主人权,也没有被突出,楚树龙说:“这些现在肯定不是重点,无论中欧或中美都不是。”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伍贻康解读这一现象,认为是基于双方的克制,特别是峰会在经历过去一两年的波折后,双方都期待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他说:“中国没有突出要求市场经济地位、解除武器禁售等问题,欧盟也不突出民主人权问题。彼此都不要求表态也不纠缠,多谈有共识的,搁置没有共识的。”
峰会去年因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达赖喇嘛见面而被中国要求延期,今年5月才在捷克重新召开。这期间,国际形势起了不少变化,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及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经地位;而27国的欧盟经历几番波折、在两年前签署为欧洲进一步统合奠定基础的《里斯本条约》今天生效后,欧盟进入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双方仍得面对还未全然过去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因此也共同面对如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建立新秩序等议题。因此双方显然特别看重这次会议。
虽然舆论仍倾向认为本次峰会没有实质突破或成果,楚树龙特别点出,双方随后将启动谈判的“中欧伙伴关系协定”值得关注,“因为协定就不是泛泛的提法,应该主要是经济贸易和气候方面的比较具体的合作”。
温家宝昨天在与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中欧要“永远做朋友,不做对手”,但他也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支持多边主义”。
楚树龙对这一说法表示“奇怪”,因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提法已经很久不用,他说:“这已经很久没有讲了,特别是和外国的高层对话中,中欧在一起谈反对霸权主义,反谁呢?显然不是反对方吧?可能就是指美国。以前用在政治军事,现在是用在经济方面,我估计是最近美国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一再的警告,美国却一再实行,让中国恼火了。这非常需要解读。”
伍贻康对此的看法是,中欧双方其实都积极提倡多极主义,“中国提了,欧盟代表没有不良反应”,显示双方战略合作上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