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陇南5月9日电 题:大山深处涌动“重建效应”——甘肃陇南重建两年看变化
记者屠国玺、多蕾
甘肃陇南大山重重,行路艰辛。正值震后重建两年,再次前往大山深处的人家,重建带来的种种“效应”一一涌现。不止有告别废墟在新家园里开启的新生活,还有遮蔽疮痍在满眼绿色中结出的新果实,更有走出大山在外面的世界里萌生的新希望……
“民生效应”:走下山的新生活
在陇南采访,发现许多重建完成的村庄都有了新名字。在陇南市文县白龙江畔的“蒋冯新村”就是其中之一。
从沿河公路上望去,新建成的“蒋冯新村”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依山而建的新村庄里家家户户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另一个是村口大幅的“共产党万岁”的标语。
今年42岁的村民蒋兴云说,全村村民把重建后的村庄命名为“蒋冯新村”,除了和因地震而成为废墟的旧村庄区别,更是纪念现在的村庄让他们走下大山开始的新生活。
蒋兴云家地震前的房屋就在同一座山的山顶上,站在山下都能清晰地看到山顶上的大树,直线不过1000多米的距离,但走之字形的山路距离就拉长到了10公里,各种农运车爬一个多小时才能上山,即使壮年劳力上一次山也需要近3个小时。
“没有党和政府给我们贷款和协调山下的宅基地,地震后的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蒋兴云算了一笔账,要是在原来山顶上重建,每户至少需要10万元,村里的许多村民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重负。而在山下,建房的成本基本能减少一半,蒋兴云说他家的房子总共花了6万元,其中政府的补助和贷款就占了5万元。
“下了山,除了上山种地有点远之外,其余的事情方便多了。”在蒋兴云朴实的言语背后,是生活悄然间发生的种种变化:孩子上学不用再走几公里的山路,并且可以在乡上的中心小学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民们也有了更多务工挣钱的机会,灾区道路和学校等设施的重建需要大量劳力,在家门口每天就能收入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