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17日电题:2009,从容应对“甲流考”
新华社记者仇逸、杨进欣
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我们面对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考验,应对这场疫情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构成所有人鲜明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积极防控、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构成全社会最有效最坚实的防疫屏障。
监测、救治、接种……联手合力应对疫情。
今年4月,一场席卷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墨西哥暴发。中央一直高度关注疫情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及时作出一系列科学的防控部署。从全面围堵到“强化预防措施、突出重点环节、加强重症救治、减少疫情危害”,在疫情变化发展的每个转折点,我国都及时调整完善防控措施,牢牢把握防控之战的主动权。在各地各部门和全民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全国构筑了全方位的“防疫堡垒”。
从境外疫情报道到出现输入性病例、二代病人、社区流行,有关部门严格开展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病毒是否变异等动向。甲流疫情发生后,国家将原来的流感监测网络由197家哨点医院扩大到556家,网络实验室由63家扩大到411家,每周检测标本1万余份。同时我国政府自始至终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发布疫情进展情况,为防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接种疫苗在甲流疫情防控中的具有重要作用。9月下旬起,北京、山东等地启动了首批疫苗的接种工作,我国成为全球最先开始甲型H1N1流感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工作的国家。截止到12月9日,全国累计完成接种3238万人。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接种后已显现出十分明显的保护效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
多方位监测,科学研判疫情;加大对重症病例的救治力度;全国范围内接种疫苗;透明的疫情公布制度……这一系列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让公众在来势汹汹的甲流面前,很快摆脱了初期那种恐慌、恐惧的心理,以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甲流。
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防控甲流的主战场
面对甲流与普通季节性流感交织上升的势头,全国各地在数月前就明确了防控甲流的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将公共服务人员、学校、社区、医院、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作为防控重点。
“我们已经有1000多名学生接种了甲流疫苗,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0%强。”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告诉记者:“包括有一个班级曾经因为有学生发烧暂缓接种,现也已补种完毕,我本人也和许多老师一起接种了疫苗。”
为了防范甲流,国内很多学校还开展了健康教育等多种工作,盛裴表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是预防甲流的好方法,我们学校坚持让学生在早上、课间活动,勤开窗通风,并且让老师主动关心因感冒等病假的学生。”据悉,上海市已经在全市试点推广运行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系统系统,每天对学校的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因各种疾病导致的缺课缺勤等进行网络直报。
在甲流重症患者中,比较多见肥胖、有基础疾病和孕妇等群体。由于孕妇患了甲流以后死亡率比一般人要大,卫生部决定将孕产妇列为甲流疫苗的重点接种人群,妊娠各期均可进行接种。在一所师范大学任教的年轻教师周云已经怀孕7个多月,她告诉记者:“我家楼道里都张贴了有关疫苗接种的宣传品,我仔细看过,也希望早日接种,为自己和宝宝添一份安心。”
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公卫意识入人心
在甲流刚开始流行时,公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2003年那场肆虐的“非典”。的确,甲流病毒和SARS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都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我们国家都把它们列入乙类传染病,但是都按甲类管理。但幸运的是,经历过抗击非典的中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和传染病防控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政府应对甲流的防控经验要丰富得多,反映要快速得多,采取的措施要及时得多。同时,公众的卫生知识、防控意识和能力也大大提高,民众心理素质也有了极大地提升。现在我们防控甲流的能力,比6年前抗击“非典”时有了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