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6日,是深圳等最早一批中国经济特区30岁的“生日”。在这“三十而立”的节点关口上,本报记者专访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多位学者,对中国经济特区中发展最为成功、在国内外最为知名、甚至被誉为“中国模式”标志之一的深圳特区 “ 把 脉 问症”,深入了解这个城市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尝试寻找突破“特区困局”的道路与途径。
三十年前,谁也没有料想过,一个人口和自然资源都极其匮乏的小小县城,竟会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崛起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然而,在建立三十周年的这一刻,在辉煌成就背后的深圳却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和忧心忡忡的情绪,这是来自北京、广州和深圳的经济专家的一致判断。
从最直观的经济数据上看,让经济特区一直引以为豪的“深圳速度”近年来在国内已毫无优势可言。“天津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率每年均在 16%以上,深圳的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大概是11%左右”,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坦言,“一个经济特区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那么特区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了。”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党国英表示,从要素配置的角度看,由于经济特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下中国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独特窗口,中央为此给深圳等经济特区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优惠政策,因此深圳相对国内其他地区在制度、资本、劳动力乃至土地开发等方面都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当中国经济向世界全面开放之时,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政策优势已经逐渐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