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促转型 创新强市惠民生
关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应对金融危机、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联合调研组
(2009年12月5日)
(资料图片)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街道和居民区(2008年11月摄)。 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鄂尔多斯市是全国改革开放30年开拓成功发展之路的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下,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研究提出并认真实施了“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发展战略,成功地化“危”为“机”,创造了新的发展业绩。
一、基本思路
能否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一个地区领导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一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检验。鄂尔多斯市以新战略应对新挑战,通过进一步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强化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交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
改革开放前的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最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全市8个旗区中有5个国家贫困旗、3个自治区贫困旗区。改革开放30年来,鄂尔多斯市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62倍。财政收入达到265亿元,增长了139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345元和7052元,增长了68倍和3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45∶28∶27调整到3.6:58.1:38.3,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鄂尔多斯市综合增长竞争力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1位。
但是,过去的辉煌并没有使鄂尔多斯市躲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工业增速大幅回落,2008年11月份,发电量下降25.9%,8个工业行业中5个出现负增长,煤炭、电石等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全市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曾经川流不息、经常拥堵的运煤公路一下子变得非常冷清,连年快速增长的鄂尔多斯经济呈现下行趋势。
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引发外部需求萎缩使一些资源型产品失去了市场,导致鄂尔多斯经济出现波动。但深层次看,鄂尔多斯在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增长方式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全市停产的11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大都是涉及煤炭、冶金等原字号、初加工、低端化的产品。一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会集中爆发,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形成制约。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鄂尔多斯市没有退缩,没有等待,而是迎难而上、大胆出击。鄂尔多斯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2008年底召开市委全委会议,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为: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创新发展模式之“机”;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才是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才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出路。经过充分酝酿、深入讨论,全市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出了“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新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先进制造业,做大做活文化消费产业,打造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从资源型产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转变,经济增长和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科技和人力资源为主转变,走高端发展、创新发展、多元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提升鄂尔多斯经济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新的发展战略,是鄂尔多斯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果,同时也是鄂尔多斯市多年来发展实践的新总结和未来发展的新认识,为鄂尔多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