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西红门镇寿宝庄村,村子的主要街道上挂满了横幅。记者 韩萌 摄

昨日傍晚,大兴区大生庄村北口,大门紧锁,只留下小门让行人通过。本报记者 李强 摄
人口倒挂村庄警情高发、环境情况差,已成为治安工作的瓶颈。北京警方由此推行封闭化管理村庄的模式,大兴区西红门镇老三余、寿宝庄村以试点的身份,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
将“村庄”升级为社区的管理模式,会给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带来怎样的影响,此前曾短暂“封村”的老三余、寿宝庄村又能否“经得住长久考验”,本报对此调查。
短短两天,原本默默无闻的大兴区西红门镇老三余村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切,只因一项措施的出台:作为流动人口倒挂村,警情高发、环境和治安情况差,将实施封闭式管理。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封闭部分路口、村内人员车辆进出持证。
措施一出台引来学者、网友等多方质疑:“封闭式管理无异于有罪推定”、“以证管人不够人性化、村庄不是看守所……
官方表示,措施本意是将原本开放的自然村经人为合理改造,上升为封闭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五年人口倒挂10倍
自从南城改造之后,老三余村以北很多地区开始拆迁,城里租楼房的价格高出村里几倍。
老三余村靠近南五环,六七年前,耕地种菜是村里人主要经济来源。那时,本地人比外来户多。村周边企业里的二三百人是打工族,是外来户的主要群体。
老三余村党委书记王长祥回忆,几年前,通村的公交车只有369路。
该村所属金星派出所副所长张闯说,自从南城改造之后,老三余村以北很多地区开始拆迁,使流动人口生活成本提高,城里租楼房的价格高出村里几倍。不到百元的房租,使该村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聚集。
王长祥说,随着485、957、954路公交车通村……老三余村人多了,也热闹多了。
如今,老三余村共有约7000人,本地人口只有612人,倒挂达10倍。在王书记的印象中,这变化只用了5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