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呜呼,哀哉!(资料图片)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这两天,关于《释永信称少林寺在海外开办40余家公司》和《少林总经理否认“少林寺海外开办40家公司”》的两篇新闻报道,让嵩山少林寺和释永信方丈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真相到底如何?河南台记者王发艳就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采访。
公众对少林寺海外开办公司褒贬不一
报道称,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行的“第八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透露目前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另外还间接办了一些公司,他同时表示希望资金充裕时能在海外买地建房。这则新闻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少林寺发展的关注,记者采访发现大家对少林寺海外开办公司褒贬不一。
被采访者A:少林寺的特殊地位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另外更重要的少林寺它的名气大就是它的产物结合,中国的武术走出国门以后,少林寺电影发扬以后,少林和尚的身份也提高了,比如少林永信他现在是全国人大代表,政治代表,当然也有贬的说他是经济和尚,政治和尚,但褒的还是多了,过去少林寺靠化缘,现在他把它运转得和经济社会接轨了,他自己能自力更生了,不再乞求群众化缘了,摆脱过去那种古老的方式,这是它进步的一面。
被采访者B:作为一个佛教文化这样它和经营挂起钩来,我总觉得这时候变味了,佛教尤其它是讲究普度众生、不讲究利益回报的,哪有一个寺院天天做生意呢,我觉得这确实不伦不类。

(腾讯财经配图 图中人物为释永信)
海外40家公司的报道是一种误读和误导
针对社会上热传的海外开办公司一事,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说,关于少林寺海外40家公司的报道是一种误读和误导。海外40家公司的报道是一种误读和误导。
由于海外的法人机构登记体系与中国大陆多有不同,在中国,“有限公司”在工商局登记,公益类的“基金会”则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但海外许多国家,二者统一使用“有限公司”作为机构“后缀”,少林文化基金会在当地自然要注册成为“少林文化基金会有限公司”,现在盛传的四十家公司在国内只是叫做文化交流中心。
钱大梁:少林寺从来没有说外面是公司,简单说它就是文化中心,我们要细说就是少林的文化基金会在西方合并一起都是从民政这个角度讲的,和工商角度的讲的,都是后来架的有限公司讲的是财产刑的工业,公益的也有财产,财产怎么处置就放再一个有限公司有限责任这个角度来归类,但是在后面又有不同,归到我们的基金会公益的慈善的机构。
关于少林寺在海外是否有房产,钱大梁回应说,这种所谓的房产有很多种不同方式。
钱大梁:有些别人捐赠给你的,有一种别人地方是别人租的房子有些是政府提供给你的,这种文化别人接受了,逐渐落生根,付款就买下来了,买下来中外文化交流有属于中国的一个自己的基地。
钱大梁认为,像少林寺、少林文化这些有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在向海外发展过程中,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可现在很多人是简单地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承相互替代。
钱大梁:你赚了很多钱,中国的文化产业就是要赚钱,就是要赢利,要通过多种方式,但是这种逻辑不能简单地来理解少林,这又有所不同,少林寺并没有从里面赚到钱,少林寺文化落地生根有效的到人家的土地、人心上暂住了,国家没有拿一分钱,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交流平台。

无题(新华博客图)
此教授认同海外推广模式 彼教授称最好少点商业特性
从外界中传言的“佛教界第一个读MBA的人”、“少林寺CEO”等头衔再到办少林药局,销售少林秘籍,从接管昆明市四座古寺,再到不断发展到海外开办文化交流中心。
嵩山少林寺和方丈释永信不断成为外界争议和关注的焦点的同时,传统文化的文化属性和商业特性如何均衡,如何更好的发扬推广像少林寺这样的传统文化,也成了专家学者们争论的话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史璞比较认同像少林寺的海外推广模式。
史璞:少林寺从来没有和社会脱离过,少林寺的禅宗文化也没和社会上脱离过。少林寺在海外的发展不光是少林寺的问题,是国家战略,现在咱们国家文化战略对外扩张就两个嘛,一个孔子学院,一个是少林武术学院嘛,它实际上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证明,宗教也可以商业化运作啊。宗教本身都是多元化的。
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则认为,最好少点商业特性,应该由政府出面来推广传统文化。
王立军:统文化向世界走出去也好,向世界扩张也好,一个方面还要靠咱们国力的发展,另外一个可以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或者通过一种文化的交流形式来进行。咱们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的,作为少林寺来讲,它本身是个寺庙,如果把他当做一个产业化来运作,可能和宗教本身会有冲突。可以由政府出面搞个什么组织,然后把我们这些文化方面传统的一些东西给推介出去,是不是更明正言顺一些,能更被大众所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