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2010年9月29日完成台本
——捐资助学还是捐资上学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大家好,对于许多在异地务工的人员来说,随迁进城孩子的就学问题是他们最操心的事了。针对这些孩子就学难和学校乱收费的问题,今年4月21号,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得以借读费等名义乱收费。也就是说,要和当地孩子享受同等的待遇。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解说:
刘先生是一位外地来京务工人员,2001年他和妻子来到北京,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0年。今年他们的孩子该上小学了,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办起了所需要的相关证明。
刘先生 学生家长:
包括我们在老家开了证明,就是证明我们这个孩子在老家无人看管,需要在北京借读。还有在我们所居住地的村委会的证明,包括我们在四季青政府,他们管教育这个科室开的这个借读证。我们都拿着这些证去的报名的时候。
解说:
刘先生的家在北京市西四环四季青桥附近。这里有一所公办小学——海淀区田村中心小学。今年5月份,他给孩子在这所学校报了名,随后学校通知孩子去面试,
刘先生:
5月份当时去的时候他说要面试,家长随同。去了之后,面试完了之后他说还要复试,面试完了没有问题。在6月12号、13号就这两天,每天去的时候,他复试的时候就给你一个小条,他就说你家孩子一般,就是你赶快交钱去吧。
解说:
这是刘先生所说的当时学校发给他们的小条,纸条的正面写的是捐资助学款办理处:“北京银行”中关村科技园支行,背面则注明了田村中心小学。
记者:当时要求是交多少钱呢?
刘先生:得交一万块钱。
解说:
按照国家规定,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不仅要免收学杂费,也不能以借读费等名义乱收费。但是田村中心小学却要刘先生缴纳1万元的捐资助学款,而有此遭遇的并不止他一人。
记者:你们家孩子交多少钱呢,进这个学校?
学生家长:交五千元。
记者:交五千块钱。为什么有的交一万多元,有的交五千呢?
学生家长:因为他不在那个学校,上学前班就多交一些。
记者:没在那个学校上学前班就多交?
学生记者:嗯。
记者:你们家孩子是上了学前班?
学生家长:对,我们是上了学前班就少交五千元。
记者:你们到那个银行去交钱的时候,就看到像你们这样的交捐资助学款的人多不多?
学生家长:特别多。
记者:特别多,多到什么地步?
学生家长:反正是排了一大队,22号、23号之前。过了那几天就不能再交了。
解说:
那么田村中心小学让家长们交的捐资助学款到底是什么钱呢?
计景艳 北京市海淀区田村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
捐资助学款这个是本着家长自愿的原则。因为咱们是想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为这个有限的教育资源,那您要是家长进到咱们的学校,外地的家长您自愿为了学校的发展,咱们可以捐一点钱,是这样。
记者:完全自愿的捐资助学?
计景艳:对。
解说:
然而,对于自愿为学校捐款的说法,一些家长并不认可。
学生家长:我们没办法,因为人家要,我们孩子为了上学就得交。
记者:不交孩子能进去吗?
学生家长:就不能上了。
记者:为什么呢,当时明确跟你们说的吗?
学生家长:因为他说是国家规定的就叫交钱,不交就不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