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常上的是校内‘蛋蛋网’,上布告栏了解教学信息、院系新闻、成绩通知,用Bb(Blackboard)平台交作业,也常下载些学习资料,或者看部电影、发个帖子放松一下”;
“校内网一直很火,‘北邮人论坛’是我们的家园,我的舍友已经接近‘斑竹’一级的地位了”;
“每当在网上看到同学掐架谩骂,就像在绿草如茵的花园里看见有人堂而皇之随地大小便一样恶心”;
……网络在校园生活中无所不在。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约占23.3%。作为网络消费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网民接触、使用网络的素质整体情况如何?
八成大学生不在网上出口伤人
中国传媒大学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显示:54%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浏览黄网(其中长期浏览的占4%),从未浏览黄网的占46%;74%的大学生从未参与人肉搜索,明确支持人肉搜索的占16%;80%的大学生轻易不会出口伤人,极少控制网络语言的占6%;超过5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抄袭论文,认为抄袭是一种学术败坏的占38%。
“大学生是一个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有着自己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我觉得大学生网民的素质还是挺高的。”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新闻专业学生兰晶认为,判断大学生网络道德不能以偏概全,“大学生网民只有一部分人擅闯道德底线,跟整个大学生网民群体没有多大的关系。”
上述调查收回的504份有效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人没有或很少在网络上有明显的道德越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较多集中在网络不文明用语和抄袭论文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越界行为由于价值和道德的约束才不致发生,网络的外在控制相对薄弱,于是人们潜藏的想法才会冒出甚至故意成倍夸大。”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分析,“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内向自闭的人在网络上会变得比较开放,谩骂或是宣泄从观念上来说可能产生一种坏的影响,但从心理角度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调剂,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