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听取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基层群众意见和建议。1月21日至22日,温家宝走出中南海,来到河南省鹤壁市、安阳市的一些社区和农村,走村入户,与群众座谈,与他们面对面交流。(2011年1月25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就在去年12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深入实践、狠抓落实,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基层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可以说,总书记提出“三问于民”,再一次向全党发出了倡导求真务实好作风的动员令。
新年伊始,中央领导纷纷下基层、进社区、入农户,就民生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元旦当天,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地察看了保障性住房小区、供热企业和蔬菜生产基地,对调控房价、降低物价、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在新年第一天深入基层访寒问苦,传递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强烈信号。
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区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把制定实施禁牧补助政策的会议开到蒙古包里,认真听取牧民的意见。这一次又来到河南基层,就政府工作听取群众意见,提出“只有听取群众意见,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的认断,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作出了表率、树立了典范。
当前,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强调把执政为民放在首位,这为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从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听民意中,可以看到扩大公众对决策的参与,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实现听取民意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只有将公众参与纳入制度性的轨道,才能经常性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社情民意,从而切实有效地进行决策,体现为民着想,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许多下情上达的传输渠道,从确定决策目标,搜集信息资料,进行多种预测,选择比较方案,直到最后优选方案,都制定相关的措施,所有这些都为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领导班子,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弥补个体经验和知识的不足,为科学决策提供保证。要进一步扩大决策听取民意的范围,对那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应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民意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扩大群众的参与度,集中群众智慧,团结群众力量,促进科学、民主决策。通过乐于兼听,勤于兼听,善于兼听,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不仅有利于集中民智,而且也有助于凝聚共识,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决策的顺利实施。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总书记“三问于民”到温总理“面对面听民意”, 领导干部在作决策办事情过程中,一定要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动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把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使各项决策体现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