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图片分别由本报记者曹玲娟、刘志强、侯琳良、冀业摄 制图:宋 嵩
【编者按】
进入岁末,中国电影继续高歌猛进。然而,全国的电影市场是否都这样红火?本报记者近日实地采访后发现,各地电影市场出现冷热不均现象,特别是一些县的电影市场还是空白。此外,资源分配不均衡、叙事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要从电影大国迈进电影强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本版刊登这份调查报告,与读者一起探讨中国电影的喜与忧。
上海
贺岁档一天卖一周票房
本报记者 曹玲娟
“要不我们元旦再来看吧。”一对情侣互相安慰着离开影院售票处。12月26日15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八佰伴的新世纪影城,电子售票屏满屏几乎都是“满场”(见图①)。当天要看《让子弹飞》的话,得等到7个小时以后。
记者看到,50元一张的《让子弹飞》最早也得等到晚上22时30分;《非诚勿扰2》同样一票难求,60元一张的晚上23时才能看到,120元一张的可以提前到18时20分。有些观众已是数度扑空,只能感慨一票难求。
贺岁档来临,新世纪影城只是上海电影市场的一个缩影。截至12月26日,上海的电影票房创造了两个新的历史纪录——25日,上海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联合院线票房突破1000万,达到1083万;该周,票房预计将高达4500万以上。“今年我们最差的一天票房才60几万,可见落差之大。可以说,贺岁档的票房,一天相当于一周,一周相当于一个月。”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感慨。
据分析,沪上贺岁档的火爆无外乎几个原因:中国人习惯安排一些年终突击消费,包括文化消费;不少影院推出的套票、会员券等,一般都需要在年底前用完;此外,制片方、发行方已经十分重视贺岁档,推出不少重点影片。
但贺岁档的红火,并不意味着新增了多少观众。“真实状况肯定是两级分化,有的人还是好几年没看电影了,有的人说不定每周看几场。城市比农村要热,年轻人比中老年热,这个状况暂时不会改变。”吴鹤沪强调,现在贺岁档的火爆,主要还是因为这段时间,“放映的电影更好看,人们来影院的频率更高,而不是真能新增多少看电影的人。”
重庆
票房连续两年增七成
本报记者 刘志强
“今年贺岁档电影重磅连连,但无论从票房走势还是观众反映来看,最受观众热捧的还是《让子弹飞》。”UME影城重庆地区宣传负责人林洁告诉记者,重庆观众对川话版的《让子弹飞》更加情有独钟。12月16日《让子弹飞》刚刚上映时,普通话版和川话版的放映场次比例基本是1∶1。3天后,根据市场反映,UME影城将川话版的放映场次比例提高到90%(见图②),一直持续至今。
12月25日,在UME影城江北店,观众黄先生告诉记者,川话版电影很少,有这么一部出来,肯定会选择来看。黄先生说,电影对白全部采用四川话,别有一番味道,“瓜娃子”、“走起”、“啷个整”等方言词汇让观众感觉很亲切,130分钟下来还意犹未尽。
家住北碚区的陈大妈则是跟着儿子一家三口来的影城,他们要看的是《非诚勿扰2》。已经退休的陈大妈说,平日在家也会约上一两个老姐妹一块看电影,前段时间《赵氏孤儿》和《让子弹飞》刚上映,就都跑去看了,“平时白天电影院人很少,票不像周末这么紧俏。”
数据显示,2008年重庆地区电影票房收入1亿元,2009年是1.7亿元。截至今年11月份,这一数字已接近2.6亿元,预计全年能达到2.8亿元,连续两年增幅在70%左右,看电影已经逐渐成为山城人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
据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电影事业发展处杨艳分析,2010年重庆电影市场票房大幅度增加有多方原因。首先是影城增多,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50家影院233块银幕;二是群众的观影消费需求有所提升;三是国内的电影制作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