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本刊从即日起开辟“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稿”栏目,以话题、访谈、文章等形式,约请权威专家学者对有关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
特邀嘉宾·语萃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杨金海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不自信的历史原因有: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教授)
当今中国社会,社会深刻转型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风云际会,交锋交融。这既为我国社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融入强国战略的整体框架和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
(人物漫像:孙晓纲 作)
■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兴国之魂”,奠定全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全社会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主持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那么,这次全会为什么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
祁述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就我国情况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而紧迫。30多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界、思想界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当时的思想解放对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3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深刻转型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风云际会,交锋交融,既为我国社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当代中国再次处于迫切发挥文化先导作用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兴国之魂”,奠定全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全社会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现实问题。正如全会提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因此,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陈少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那么,这个论断包涵了怎样的深意?
杨金海:这个命题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谓一个民族或者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具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要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对于我们党来说,“文化自觉”就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我们党既是一个在理论上高度自觉的党,也是一个在文化上高度自觉的党。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样振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中国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我们党成立之前,许多有识之士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自成立后就非常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即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加以系统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
六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命题。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提出的。我们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中国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成果,这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