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长陈德铭在“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记者会上表示,去年年末中国走出去的业务达到了521亿美元,比2007年要增长96.7%,将近翻一倍。中国政府持非常积极态度,希望并且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去发展。
据陈德铭介绍,我国一方面确实在资源性的项目上有一些“走出去”收购,包括对油气田的开发,对一些有色金属矿和黑色金属矿的收购等等。同时,我们还有非常多的“走出去”是收购了国外的著名品牌,收购了国外的一些商业网络等等,而且这样的态势还在发展。
陈德铭指出,在研究外贸下降趋势的时候,为了维持外贸的稳定,为了维持全球的自由贸易,中国适当地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是和自己的发展有关、有利,也对世界经济稳定有利。所以商务部正在研究这方面如何做,商务部会适当扩大我国援外的规模,包括优惠贷款的规模,适当加大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简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步骤,在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化方面做研究。
“走出去”也是工商联界别的政协委员普遍关注的话题。委员们认为,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有利时机。但是从现状来看,国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有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的有力支持,然而对于民企来说,虽然得到鼓励,但是“走出去”的路程相当难,完全靠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在国际市场很难实现影响力,有些甚至伤痕累累。
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委员表示,虽然民营企业总量很大,但是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他建议全国工商联在每个行业选出10个大的民营企业,重点支持,打造领头羊,带动行业的产业链发展。
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委员认为,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走出去”,民营企业更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为此他建议发挥工商联组织的积极作用,帮助企业与有关部门对接。
对此,上海市工商联副会长段祺华委员表示十分理解,“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两支队伍‘走出去’,国家却把重点放在国有企业,民企走得很辛苦,但是民营企业却有优势,在国外姿态低,成功率高。”所以,段祺华建议有关方面转变观念,积极完善政策,积极支持民企“走出去”,发挥民企优势。
湖北省工商联主席赵晓勇委员也开出了“药方”。他认为,企业“走出去”需要有系统的战略支持,个体企业力量有限。因此,他建议组织企业集团,形成合力会更有收获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