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发出动员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
温家宝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详细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五个“必然要求”的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结构病”的危害
中国经济结构矛盾呈现八大特征 调整紧迫性更显突出
迟福林:中国传统发展方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
中国外源性的粗放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
专家表示,中国经济未来平稳发展需靠转变发展方式实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保增长?保质量?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字路口”
2009年以来,在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下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单纯依靠政府公共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与此同时,一旦欧美等经济体复苏步履蹒跚,中国经济也很难再搭上外需增长的便车。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进行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鼓励民间投资和私人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汪洋:不能为数据再上落后生产力
经济结构调整存在认识误区
经济结构调整该从何处着手?
产业结构调整“老课题”又遇“新难题”
专家: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面临发展方式转型挑战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政绩观
有的领导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违背客观规律,超出社会承受能力,乱上项目、乱铺摊子,不顾环境和民生;有的片面追求GDP,缺乏统筹考虑和战略眼光,为了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有的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极大损害,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详细
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化的基本精神是按规律办事
GDP统计改革应引入多维政绩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