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次中欧峰会昨天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然而尽管双方展现合作姿态,但在气候变化及人民币汇率课题上,中欧分歧依旧明显存在。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更进一步以强硬的语气指出,有些国家既对中国实行名目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又要求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限制中国的发展”,“是有失公允的”。
温家宝是在江苏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结束后会见记者时,直接批评一些国家对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所施加的压力,并再次维护中国在这方面的立场。他的这个说法等同于公开表明中国无意在短期内让步,让人民币升值。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引述温家宝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保持人民汇率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我们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过去几年是中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重点分歧。目前全球需求萎靡不振,人民币被认为汇率水平过低、促使中国出口拥有不公平竞争优势的问题因而更加凸显。欧盟认为,人民币与不断贬值的美元挂钩,不仅保护了其国内的制造业,也削弱了它对欧洲产品的购买力,使双方更难达致贸易平衡。
气候问题有分歧
除了经贸课题,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看法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与联合声明中呈现的共识存在一定的落差。
中国政府上周首次公开宣布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即生产每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但有些发达国家指出这只是一个提升能源效率的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总体排放量将依旧随着其经济增长而增加。
法新社引述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说:“没有中国发挥领导角色并承担责任,我们无法解决气候对人类的挑战。”然而,即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温家宝始终坚持中国立场,重申“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努力。”
中欧峰会在1998年首次举行,是中欧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平台。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至今已建立超过50个各级别磋商与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科技、能源、环境等广泛领域。
双方昨天在峰会结束后签署了五个合作文件,包括《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与欧盟委员会关于通过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开展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欧盟委员会企业与工业总司及能源与交通总司关于建筑能效与质量的合作框架》、《支持中国可持续贸易和投资体系》和《中欧环境治理项目》。
中欧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集团在分歧之中还可以有合作。温家宝昨天指出形势发展要求中欧关系增强战略性、全面性和稳定性。他也提出了中欧关系的战略方向: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这包括“彻底摒弃歧视、对抗和遏制”、“增强战略互信,永远做朋友,不做对手”、“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支持多边主义”、“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