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日之后,旅游总结是各地的常态,无非是接待人数、经济进账和同比的增幅。每年的成绩单都相当漂亮,例如北京,今年黄金周全市监测景区共计接待930万人次,外地游客在京消费50亿元。(《新京报》10月8日)
对北京来说,外地游客在京消费50亿元,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在笔者看来,在公众福利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放弃用单一的经济眼光审视长假的片面做法。道理很简单,旅游的本质是人们在异地的经历中获得某种独特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得到欢乐、享受美感、增长知识或强身健体。人们在节假日出游当然是为了在闲暇时间内得到快乐、放松、享受美好的体验。而单一的经济账不会反映这些东西。
假日旅游是休闲经济的龙头产业,也是最为人性化、个性化的经济形态。长假要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尊重人、关爱人,以人为核心目的,把人的价值最大化,保证人们在假日期间享受安全、舒适、愉悦、欢乐的休闲生活,避免出现游客“掏钱买罪受”的度假经历。改变假日经济的现状,其实质应是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体验生活过程,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的形成。那种把人当作赚钱工具的意图必须坚决摒弃。
必须明确,休闲不是特权,而是全体国人的基本权利。从我国现实看,无论是从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层面,还是从民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来看,这种休闲的权利还远未落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长假盘点不应止于“经济账”。除了盘点经济账外,还应盘点旅游服务质量问题、信息提供问题、游客满意度问题、投诉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种盘点比前一种盘点更重要,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