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货车司机在等生意,他不舍得开风扇,将毛巾搭在头上降温。苏仕日摄

清洁工人全副武装防晒。何俊摄打工者用报纸遮阳。何俊摄

■“高温津贴”并非强制发放,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执行怠惰,认为发津贴不“实惠”
■法律专家:“高温津贴”执行不力关键在于缺少罚则,建议加强行政处罚和劳动监察力度
酷暑难耐之际,人们最近得知了一个“送清凉”的消息:我省及各市劳保部门发出防暑降温通知,要求各单位企业给室外和高温环境作业的劳动者于6月至10月每人每月发放150元“高温津贴”。但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仍有很多在高温酷热中坚持工作的劳动者并未从中受益。
“高温津贴”制度缘何“口惠而实不至”?
■报料调查
工人
工资都难发,何谈高温补贴
昨日下午3时,记者到广州天河区某建筑工地采访时,这里近百名工人正在集体找工头讨要前三个月的工钱。工地上依旧烈日当空,他们这次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在装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呆一会儿了。
还有少数工人仍在开工,郭师傅是其中一个,他隶属于另一个工头。他赤膊站立在工地中央,汗水已经将他的底裤浸湿。他的工作是埋设下水管道,管道每一节都有200斤重,赤日炎炎,他们每抬两节管道就得蹲地上歇一会。如此每天他们至少工作9个小时,周末还要加班。
“这么热的天气根本干不动活,重体力活我们都在早上凉快一点的时候干。”郭师傅说。避暑只能靠大量喝水,可是工地上只有2个人烧开水,很多人只能喝自来水。
高温补贴对他们来说是天方夜谭:“连工资都担心领不到,还谈什么高温补贴!”
工头老齐坐在一间阴凉的小工棚里喝茶,他也有满肚子苦水要倒:“我们这种小工头,从上往下层层转包,没有谁答应给高温补贴,给得出工钱已经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