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第24个“世界无烟日”。广州市城管委表示,目前广州15个控烟执法部门共有控烟执法人员2673人,全市各类场所现共有控烟劝导员8880人,控烟执法主要以劝导教育整改为主。自去年9月以来,到目前为止,还未对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出一张罚单。
这一做法可以简单概括为“多劝少罚”。我认为,这是禁烟的方向所在。
面对公共场所禁烟应该明确这么一个观念:再重视都不为过。人们对于一段时期以来针对禁烟出现的高调及系列举措,给予了充分理解。
然而理解归理解,并不意味着就要全盘接受现行禁烟中的一些做法。比如说,禁烟出现的大量运动化整治现象,有些部门以禁烟为由要求增设部门、增加编制、增添经费的做法,特别是其中的罚款化思维。类似的做法,都有商榷之处。
拿罚款化思维来说,有些部门有些人认为,要想禁烟取得实效,就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就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处罚。从实用主义出发,如果对于抽烟的监控达到了全天候无缝隙,每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抽烟都会被发现,每一个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都会受到处罚。不过,过度依赖罚款,还会产生副作用,造成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是有人在街头扔下一个烟头,面对罚款人员爽快地掏出100元,接着又扔下一个。故事隐含了炫富与低素质,但在其中难道没有折射出一点执法方法的简单与粗暴吗?
烟抽与不抽,私下里只是个人习惯,到了公共场所则是一种文明。整个社会对于公共场所禁烟的文明底线属性,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这,显然不是罚款这粒“速效丸”所能奏效的。
作为公共文明的内涵之一,公共场所禁烟不可能单兵突进。可以针对禁烟出台更多规定进行更多宣传,但就禁烟谈禁烟效果终究有限。既然劝导能够起到作用,那又何必以几十元的罚款,给禁烟贴上功利化的标签,让人们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呢?因此,面对公共场所抽烟就应该“多劝少罚”。(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