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博会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市场才刚刚开始。”来自江苏东海一家水晶制品公司的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9月25日,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西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落下帷幕。4天来,与参展企业对接洽谈的参会厂商超过12万家,专业参会客商达25.46万人次。其中,来自境外5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有1.26万人次,来自境内的有24.2万人次。这些专业客商与3000多家参展企业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洽谈、对接。各代表团和参展企业在中博会上各展风采,不少地区和企业打开市场,成功觅得“知音”。
参展主题紧贴市场各有侧重
布展主题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是记者在国内展区感受到的最大亮点。不拘一格的参展模式反映了各地的经济发展风貌和中小企业成长目标,成为本届中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贵州展区,各种银饰(器)、蜡染、刺绣、辣椒、酒类、紫袍玉带石雕、木雕及民族服饰等特色商品吸引了不少客商驻足观看。据介绍,参加第六届中博会的贵州代表团增加了许多新面孔——贵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小老板们”。贵州代表团副团长龙超亚介绍说,组织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的“小老板们”参加中博会,不仅能提高贵州旅游商品的知名度,还能给刚刚成长起来的“小老板”提供难得的“练兵”机会,让他们与中外客商面对面地交流,开阔眼界,寻得商机。
与贵州团“小老板”练兵模式不同,江苏代表团带着名牌、专利和新行业产品亮相本届中博会。江苏代表团有40%的参展企业是获得国家和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以及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参展产品中30%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技术证书的高技术产品,专利新产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环保设备等新兴行业也在江苏展区亮相,这些企业及其产品代表了江苏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海南代表团则围绕“绿色、健康、发展”的主题,带来670个参展产品,涉及食品保健、热带水果、旅游工艺品、旅游景点、IT产业等领域,参展项目、产品品种和档次均创下历届之最。在海南食品保健展区,槟榔花茶、特色野菜等系列产品受到客商关注与好评。随着海南旅游业转型,旅游工艺品产业也开始升级,成为今年海南参展的一大特色。
活动平台让中小企业对市场更有信心
在23日举办的投融资峰会上,中国经济网记者遇到了前来参会的中山某企业的董事助理林先生。他告诉记者,尽管有不少银行已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但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他们还是希望给公司一个新开发的地产项目引入风险投资人。林先生表示,中博会组织的投融资活动,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与高端风投机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们有信心找到合作机会。”林先生说。来自广州某商务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符小姐则表示,公司主要从事招商引资方面的业务,希望通过中博会的投融资峰会这一平台扩大自身认识面,以便为客户筛选合适的风投。“以前政府也组织过类似的活动,但这一次的规模和档次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我们看到了更多机会。”符小姐笑着说。
24日上午,金融服务系列讲座继续在银行业公共活动展区内举办。农业银行广东分行的产品经理陈仲儒正在讲授中小企业融资技巧。记者看到台下坐了十多位挂着客商证的听众。“讲座内容很实用,解决了之前的一些困惑。”来自番禺一家小企业的代表告诉记者。“这些技巧都来源于实践,也可以说是根据中小企业在贷款时经常碰壁的原因总结出来的。”陈仲儒说,“传授技巧,也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据了解,本届中博会共组织了各项论坛、讲座、培训活动共35场次,并且把宣讲22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数千家中小企业参加了研讨和学习。精彩的活动为参会中小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也让企业对未来的市场更有信心。
一批重大地区项目实现成功对接
本届中博会成功举办了汶川地震灾区中小企业投资项目推介会。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有关部门同志分别介绍了本省中小投资项目与投资环境。推介会现场共签约汶川地震灾区合作项目22个,项目总额达到59亿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团在本届中博会上共签约20个项目,合同总金额24.92亿元,项目签约总金额比上届中博会高出近20亿元。签约项目涉及食品、纺织、水电、矿产品加工等建设项目,其中有5个项目投资额过亿元。
广东企业与哈密政府签下了总值超过18亿元的合同,涵盖了包括交通、能源、工业制造、旅游等多个领域。广州的旅游企业率先在哈密建设以天山温泉等为主题的旅游基地。皖粤企业对接会现场也传来佳音,两省共签约5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77.7亿元。据介绍,皖粤两省企业合作基础广泛、工业互补性强,此次合作将进一步促成广东实现产业转移,推动两省经济技术的深度合作。
据了解,本届中博会上有多个重大地区项目实现成功对接。这些数额不小的合作项目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将为广大中小企业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