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观察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意味着医院就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这也是消除医疗潜规则的契机。现在关键是,必须跟进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以公益性为核心,重新构建医院的管理体制、补偿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到医院看病,你有没有遭遇过“少治疗、多检查”,“少开药、多开刀”等潜规则?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今年3月下旬进行了“广东省城市医疗服务公众评价调查”,电话采访了广州、深圳、东莞等广东省内10个城市的2490位居民,结果显示,受访居民中遭遇过此类潜规则者多达74.3%。导致民众对医疗收费监管、非法医疗机构查处、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医风医德监管等事项中,都存在较多的不满意度。(6月7日《羊城晚报》)
民意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意度,说明医疗机构的公信度大大降低。而医疗机构公信度又建立在公益性基础上,因此,医疗机构的公信度降低,也直接说明医疗机构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公益旗帜”。
探析起来,一些公立医疗机构仍将患者当做可以刀俎的“鱼肉”,是目前医院赢利惯性在做推手,特别是,在“多开检查项目”等过度医疗的利益链条上,医院和医生都是既得利益者,不少医疗机构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患者的切身感受,甚至把利益实现寄托在对患者的“劫掠”上。如媒体去年披露,陕西礼泉县人民医院对21个科室下达每月经济创收任务,医生收入跟创收任务直接挂钩。为此,医生为完成创收任务保障工资收入,只好给患者开贵药、多开药,甚至让患者多住院。
事实表明,在“创收任务压力与奖金收入诱惑”的双重驱使下,医生很容易违背治病救人的宗旨和医疗职业道德,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前不久,《人民日报》的系列报道就称,很多肿瘤患者死于大处方、大检查、大治疗等过度治疗。过度医疗犹如一个“无底洞”,吞噬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无形中抵消了医保增加给百姓带来的实惠,直至吞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