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
·社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调整社会结构。中国现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两条:一个是经济结构要现代化,一个是社会结构也要现代化。
·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建设这条腿短了就不能平衡,长期下去是要出问题的。
·社会结构滞后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就体现为几大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应该这样,应该是人民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方便。
·经济上去了,但是如果社会建设方面跟不上,反而使得精力集中不到经济上去。
·要调整社会结构首先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不太容易,不下大的决心是不行的。
·除了社会体制改革、对社会建设的投入,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第三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硬件建设应该说都不错,但是软件管理还没跟上。管理也是生产力,我觉得到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有很多事要做。
·原来是蛋糕太小,所以分得也少,现在蛋糕做大了,做得比想象的还大,但是切蛋糕的规矩不太合理,加上有些切蛋糕的人手脚不干净,所以利益冲突引发矛盾。
·不改变结构,“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农民也肯定富裕不起来。
·分配问题是体制决定的,是结构决定的。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袁韵 张威)“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这一论断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结构》一书问世,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建设却“落”下了不少课。由此带来的,是老百姓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城乡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而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体会得痛楚而深切。
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当代中国,有这么多社会问题?这和社会结构滞后有关系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十楼的鸿儒轩,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主编陆学艺接受新华网专访,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社会建设问题侃侃而谈。
社会建设最终要实现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适应
新华网: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但是,目前仍有很多人对“社会建设”这一概念尚不清楚,您能否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陆学艺: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发展,这和社会建设有相同的地方。但社会发展相对来说是个哲学概念,社会建设比较具体。我们不能光把社会建设理解成就是社会事业的建设,它应该包括社会体制建设、社会管理建设、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最终要实现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适应。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建设一个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新华网:这个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近6年时间,那么到现在我国的社会建设怎么样了?
陆学艺:社会建设不是刚刚才有的,过去就在做,但那时候叫社会发展,是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做的。这些年来,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社会事业来说,比如教育事业这几年有很多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事业的变革都在进行,包括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户籍改革也都在动。另外,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的建设也大大加强。比如北京市委专门成立一个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据我了解,不光市里建了,在各区县委和政府里都建了,把整个社区组织、社团工作、社区建设、基层建设都抓得很好。社会建设这几年应该说建得不错,但是在我看来,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四位一体”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认为,应该把社会建设摆到第二的位置,不能因为晚提出来就放在最后,然后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央会每年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我认为其实还应该每年开一次社会工作会议,至少应该开“经济社会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