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早晨,兰州西固居民王女士只能打车上班——这一天,从早晨6点30分直至8点30分左右,长达两个多小时,从兰州的西端——西固区发往市区的50路、76路、77路、25路、26路这5条线路公交车突然“消失了”。正值早班高峰,不少像王女士一样的上班族,在焦急的等待与满腹抱怨中,不得已拦住出租车或黑车上班。
突如其来的公交车停运事件,令这座西部城市猝不及防。引发此次停运事件的导火索的是,几位公交车司机“堵”住了公交车出厂的通道。
发生在兰州的这起公交车停运风波,将这个行业积累了多年的矛盾连根拔起——城市公交改革市场化与公益化路线之争,再次被推到人们面前。
疲惫的司机
“大家全部是自愿的,全厂200多辆车没有一辆出车。”陈刚(化名)说。他是26路公交车司机,这一天早晨的出车时间,他收到了同事发出的“停工倡议书”。
38岁的陈刚已参加工作17年,工龄工资170元。事发5天前,他领到了2月的工资条:1700元。
工资条显示:2月,他跑了93圈,仅完成任务数的75%。适逢春节,他领到了三天的加班工资240元。扣除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三金”,另外,还要扣除200多元的事故款。实际上,这一月,他仅拿到工资1300多元。
“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没有周六、周日、节假日。不敢生病,不敢请假。工资没涨,反倒少了,实在压抑得没办法。”狠抽几口烟,陈刚说。
苛刻的考核制度,让陈刚和他的同事们难以忍受。每月,公交车机油和天然气实施定额供给。公司规定,节省一立方气奖励1.5元,而超过定额,将扣罚2.5元每立方,机油超额每公斤将扣罚30元……26路公交车的司机反映:“基本上请不了假,所以只能旷工。而事假一天扣63元,旷工一天按200元扣罚。”
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交通,给司机们制造了不少麻烦。陈刚发现,每天他已经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准时到达终点站。为了拿到节气奖,陈刚经常驾驶公交车空档滑行。每个月涨幅不定的任务,迫使他每天需要全负荷运转。有一次,陈刚得了痔疮,只请了一天假,第二天便带病上了车。对陈刚来说,“病了忍忍,这几乎是家常便饭”。
工资的减少,令这个西北汉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就在上个月末,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报名参加英语辅导班、交小饭桌的餐费,花去将近1200元。他的工资,立即捉襟见肘。同样的原因,他的第一任妻子,“嫌工资低、家穷”,和他离婚了。他的现任妻子,和他同在公交系统,是另一路公交车的售票员。
无独有偶。连续两天的采访,接触了十几位公交车司机,中国青年报记者听到的最多的话便是:“工作太累,收入太低”。大多数司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因常年累月没有节假日,私下里,司机和乘务员们调侃自嘲:公交人“过年没亲人,清明没仙人”。
“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想恢复到以前的工资水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交车司机拿出一份“请愿书”,上面集中反映了司机们的诉求,矛头直指劳动报酬和管理问题——为什么收入普遍比以前下降了?为什么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加班只算三天,为什么加班费每天只为84元?从2005年,公交员工身份置换金已全部确认完毕,为什么迟迟没有发放?为什么车辆只有交强险,没有其他保险……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证实,上述状况在当日参与停运的5条公交车线路不同程度存在。公交车司机一方面面临着“加圈次、涨任务”的压力,一方面必须面对苛刻的管理制度——拿到超额奖无望,即使任务都普遍难以完成。结果是,司乘人员工资下浮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