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的价值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文化的大众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从“拳头加枕头”的影视剧,到以贬损歧视为噱头的语言类节目;从鼓吹“强者为王”的成功学书籍,到一些网站用“标题党”招徕点击……在制造者、受众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既呈现新鲜活泼通俗的特质,也存在低俗庸俗媚俗的因素。
大众化的文化形态,接受面广,影响较大。文化要“大众化”,才能实现公众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同时,也应该思考:文化在实现更广泛传播的“大众化”同时,如何去除其中“三俗”的因素,承担起思想启蒙、价值引导的“化大众”功能?
王蒙: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
俗的因素并不可怕,通俗、流行、娱乐、休闲、时尚、世俗、浅俗、俗文化都不一定是负面的贬义词,它们甚至常常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可怕的是与俗在一起,没有或缺少高端的文化成果与文化评估,搞得只剩下了俗,俗的东西猖狂蛮横,占领一切平台,高端的东西则边缘化到喘不过气来,或者干脆将高端文化排挤殆尽。>>>详细
梁衡:如何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低俗的作品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审美要求。通俗则是低俗与高雅间的过渡地带。要害是“高起低落”,是从高雅的标准出发落实到一个通俗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低俗。
漫画 赵春青
三俗泛滥引发公众强烈反感 "反三俗"成社会强音
一段时间以来,“反三俗”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所谓反三俗,就是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的文化现象。公众对这一现象表达出来的不满已经成为时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相当热烈的话题。>>>详细
反“三俗”: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俗与雅作为一种道德评判标准,其内涵是模糊的、相对的、多变的。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高举的反“三俗”大旗,直接指向道德意味浓厚的“俗”。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三俗”要如何反才能恰如其分,把握好既不缺位又不越位的尺度与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