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年关将至,正是各级官员至为焦虑之时。此时,他们要面临一年一度的政绩考核。中国社会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官员考核不同的时代内容。而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里,GDP,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衡量官员执政水平的重要标杆。尤其在中国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关乎官员政绩好坏、仕途起落。对于官员不考核不行,但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应当更为科学、理性。近两年来,中共中央大力提倡社会管理创新,该项内容也已纳入官员考核内容,这一转变的背后,包含着政府在经济发展之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更高冀求。
官员百态迎年末“政绩考”
地方官员年末迎政绩考 国家贫困县为指标全民招商
GDP仍是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准,而考核结果又与官员政绩、个人升迁乃至来年地方的财政拨款都密切关联。当这一切发生在一个资源匮乏的贫困县里,故事更是曲折和纠结。详细>>>

一个县委书记的考核观
“不考核不行。但是,考核又很难做得科学。省里和市里对我们的考核,就有点‘一刀切’。”岚皋县县委书记鲁琦如是说。详细>>>

岚皋县的蔺河花炮厂区一角。岚皋县的花炮生产规模在中国西北部位列第一

岚皋县一家魔芋加工厂的车间。魔芋产业目前已经是岚皋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地方政府"卖地换政绩"成依赖 158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五年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促进了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落实,促进了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仅2008—2011年上半年,就发现土地违规违法64366件,涉及土地面积240295.50公顷。详细>>>
透视“政绩焦虑症”
按照客观规律,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底该有怎样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如铁路建设速度、如食品安全要求、如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如城市排水系统安全等等。详细>>>

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新华社发 傅晓宁
“政绩焦虑症”的病根在哪里?
为其政绩冲动与现实困境纠结在一起,产生了焦虑,考虑的是政绩,是唯大功利思维与短视倾向在作崇,而只图一时政绩却不思后效,其心焦的是职位的升迁。有为才有位,无论是普通干部还是领导干部,都希望能“干成事”,能“干好事”,这才是一种良性的、正常的政治进取心。详细>>>
“政绩”所在应成为民生的安身之处
古人云,“邑有流亡愧俸钱”。笔者认为, “政绩”和“民生”并不是仇人,只要官员能认识到什么是科学的政绩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不急功近利,“要尽可能早、尽可能好、尽可能多地解决民生问题,不一味追求漂亮数字”,就能把“政绩”和“民生”有机统一起来。
统计造假背后的政绩冲动:源自干部考核机制
从科员到司长再到副局长,林贤郁在国家统计局工作了20多年,熟悉统计工作的前台幕后,认为光打统计局的板子是不对的,“任免和提拔干部不能过多看重GDP,如果干部考核体制不改,统计数据造假现象很难有大的转变”。详细>>>
正确政绩观需要制度引导

考核进化论
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干部重亮点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施政行为,引起了群众的质疑和批评。从思想根源上看,是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而从制度上反思,则往往是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干部任用制度还不健全,导致政绩考核与民生关系不大,甚至负相关。详细>>>
考评机制如何影响干部政绩观
有什么样的指挥,就有什么样的演奏;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估,就有什么样的干部行为。商河县“成绩单”的变化告诉我们,考核是根“指挥棒”,上级的考核评价,指引着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也是干部政绩观的构建模型。详细>>>
完善政绩考评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加强和改进政绩考评工作,切实把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详细>>>
政绩考核变法,对唯GDP主义釜底抽薪
用好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这个抓手,首先就要摒弃以GDP为核心的考评标准,代之以民生标准、科学发展标准。四川省率先走出了一步,期待这种探索能为完善政绩考评制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