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据11月23日《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据介绍,此前东城区干部国外挂职的主要目的地是韩国,今后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此外,东城区每年为人才“投资”将不少于5000万元。
不妨一试
尽管不少网友对此嗤之以鼻,甚至强烈反对,但笔者认为,官员赴美挂职,不妨一试。因为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确实可资我们借鉴。
举一个不少人都知道的例子:某年,在中央电视台一节目上,时任山东某市市长利用越洋视频电话和当时的美国来特蒙德的女市长艾文对话城市发展和市政问题。当该市长邀请她来中国访问时,艾文市长笑呵呵地说:“我这个市长要到哪里去,必须得到本地企业的赞助,他们是纳税人,他们很在乎市长是否会乱花他们的纳税钱,所以如果我要到你们那里去,我现在还不知道这笔钱从哪里来。”而该市长居然说:“你来中国,我们给你报销费用!”
或许我国这位市长的话有热情好客的成分,但对比之下却耐人寻味。如果我们的市长到美国来特蒙德做挂职市长,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主动适应当地的法律制度,像艾文一样循规蹈矩。另一种是,他依然保留国内的工作作风,比如慷慨大方,这样一来,恐怕会处处碰壁。然而,如果该市长经过碰壁之后,能适应美国的工作状态,比如,不再乱花钱,归国后再学以致用,该多好?
“要知道梨是什么味道,只有自己亲自尝尝。”要真正懂得外国政府部门的运行逻辑,体验外国的执政思维和官员面临的监督,不妨实地挂职一番。体验一下如何对纳税人负责、如何尊重民意,挑战民意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如何清正廉洁,不随意挪用纳税人的钱,等等。
挂职并不难,中国人向来善于学习。关键是,挂职之后怎么办?挂职官员对西方国家的管理制度了如指掌以后,回到国内能为我所用吗?这些期待学以致用的挂职官员,能有发挥和施展的舞台吗?
挂职不妨一试,但同时应该有个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这样老百姓才比较放心。(王石川)
别成“潇洒走一回”
人才在当今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性不用赘言。随着我国融入全球步伐的加快,亦迫切需要一些公职人员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到国外挂职,不失为一种选择。只不过,政府花大价钱做这个事儿,得花有所值。
出国挂职不要变成“镀金”。要防止一些人借“出国挂职”,给自己的简历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哪怕是学无所成,混上一段时间回来就能被提拔重用。一则要把好出国人员的选拔关,二则要对出国挂职者的学习成果有所考核。
出国挂职不要变成公款国外游。出国挂职,如何真正融入挂职单位的具体管理事务中,不仅考验着挂职干部的语言能力,更考验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与吸纳能力。怕就怕无法融入也不想融入,最后只好“游历”一番。
出国挂职要挑选合适的、有公信力的干部。出国挂职是个好机会,估计想去的人不少。安排谁去,学什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出国既要考虑个人的语言能力,又要注重其德行,要“挂”有所学,学有所长。
此外,笔者认为,除了韩国、美国,还可以考虑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看看人家是怎么从事廉政建设的、怎么管理公车的,看看政府公职人员是如何为民众幸福着想的。
总之,挂职千万别成“潇洒走一回”!(王玉初)